例谈初中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例谈初中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ID:25882373

大小:57.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23

例谈初中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1页
例谈初中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2页
例谈初中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3页
资源描述:

《例谈初中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例谈初中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张燕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第十三中学266000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初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探索和研宄自己发现的问题。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展示自己,逐步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善于仔细观察、积极探索、深入思考、乐于质疑问难,使他们在经历探宄的过程中体味成功的乐趣。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能力培养探究能力,作为人们探索、研究自然规律和社会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通常伍括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建立假说的能力

2、、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进行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能力、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等等。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的“讲”基木上是课堂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严重背离了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木”的教育理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两点粗浅的看法:一、通过数学猜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猜想素材;其次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

3、猜想,使学生养成敢于猜想、勇于探索的思维习惯。例一:在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学生动手折纸、观察,找山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写下列表格)。重合的线段重合的角让学生猜一猜:等腰三角形冇哪些性质?学生根据重合的线段和重合的角,先独立思考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形成最终结果。在课堂上通过这些猜想问题的设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课堂上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合理,教师都要持背定的态度。培养他们的猜想

4、要从最容易的入手,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只奋从细微之处奋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AI惯,才能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4惯。二、通过类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著名教育家玻利亚曾形象地说过:“类比是一个伟大的领路人。”在初中数学学4中,类比思想是理解概念、锻炼思维、构建知识网络的重要手段。用类比方法可以深刻地理解概念、公式、定理的实质,分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也可以数题一法,概括出一类问题的解法规律,从而更容易、更切实地理解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和探宄欲望,降低数学学AI的难度,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例二:在讲七

5、年级上册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的第一节《用字母表示数》吋,先让学生按要求摆一摆。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①按上述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②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③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的?待学生解答完以上问题后,出示引申题:④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第①、②问的解答较容易,可以直观地数出来,但从③问开始就不能简单地数而是要寻找搭出的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的根数之间蕴含的关系式,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生会各抒己见,归

6、纳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法表示搭100个正方形的代数式。第三问学生会做了,第四问学生也很快就解决了。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方法是:在搭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搭一个正方形需4根火柴棒,之后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就相应需增加3根火柴棒,如果盖住第一个正方形的第一根,那么每个正方形需要三根,n个正方形需3n根火柴棒,但第一根又是存在的,所以整个图形需要(3n+l)根火柴棒。类比这种简单的方法,学生会迅速得出三个题0的答案,这样会把学生认为比较复杂的题0化成较简单的题0来解决。反思教学过程,进行类比教学时,不但要多找对象的相同点,而且应找本质的相同点,既要注意问题的共

7、性,又要注意问题的个性。总之,学AI数学不仅要获得数学知识,而且要重视获取这些数学知识的过程。探究的过程是知识量扩大的过程,是各种思维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科学态度、科学方法逐步养成的过程,数学之所以能赋予人创造性,就因为数学探研充满无穷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智慧来源于灵巧的指尖,应让学生多实践、多动手操作,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和热忱。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探研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尽情享受数学思想之美和数学方法之美。老师应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研究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名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