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應象大論(附古人註解)

陰陽應象大論(附古人註解)

ID:25875076

大小:98.5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8-11-23

陰陽應象大論(附古人註解)_第1页
陰陽應象大論(附古人註解)_第2页
陰陽應象大論(附古人註解)_第3页
陰陽應象大論(附古人註解)_第4页
陰陽應象大論(附古人註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陰陽應象大論(附古人註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陰陽應象大論(附古人註解) 【馬蒔曰:此篇以天地之陰陽,萬物之陰陽,合於人身之陰陽,其象相應,故名篇。其義無窮,學者當熟翫之。】  【張志聰曰: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時五行,寒熱氣味,合人之臟腑形身,清濁氣血,表裡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陰陽之道。至於診脈察色,治療鍼砭,亦皆取法於陰陽,故曰陰陽應象大論。】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王冰曰:道,謂變化生成之道也。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易》繫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即此之謂也。萬物之綱紀,滋生之用也。陽與之正氣以生,陰為之主持以立,故謂萬物

2、之綱紀也。陰陽離合論曰:陽與之正,陰為之主。則此謂也。變化之父母,異類之用也。生殺之本始,寒暑之用也。萬物假陽氣溫而生,因陰氣寒而死,故知生殺本始,是陰陽之所運為也。府,宮府也。言所以生殺變化之多端者何哉?以神明居其中也。下文曰,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易》繫辭曰:陰陽不測之謂神,亦謂居其中也。】  【馬蒔曰:此言陰陽盡天地之道,而萬物賴之以為主也。帝言自太極分而為陰陽,陰陽分而為五行,故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則是陰陽者,所以代太極而總五行者也。天地之道,盡於是矣。萬物得是陰陽而統之為綱,散之為紀。天元紀大論曰: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萬物得是陰陽

3、而或變或化,皆以是為父母焉。萬物得是陰陽而或生或殺,皆以之為本為始焉。然所以為變化生殺之端者,實有神明居其中耳。】  【張志聰曰:道者陰陽之理,太極靜而生陰,動而生陽,天生於動,地生於靜,故陰陽為天地之道,總之曰綱,周之曰紀。萬物得是陰陽而統之為綱,散之為紀。《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朱子曰: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陰可變為陽,陽可化為陰,變化之道,由陰陽之所生,故謂之父母。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神化天之五氣,地之五行,以生萬物,故為神明之府。】  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

4、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王冰曰:本謂陰陽與萬類生殺變化,而與人身同相參合,故治病之道,必先求其本。積陽為天,積陰為地,言陰陽為天地之道者,亦皆以此。陰靜陽躁,言應物類運用之標格也。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明前天地殺生之殊用也。神農曰: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明前萬物滋生之綱紀也。寒極生熱,熱極生寒,明前之大體也。寒氣生濁,熱氣生清。言正氣也。熱氣在下則穀不化,故飱泄,寒氣在上則氣不散,故(月真)脹。何者?以陰靜而陽躁也。反,謂反覆,作,謂作務,反覆作務則病

5、如是。】  【馬蒔曰:由上文觀之,則陰陽者萬物之本也,人身有是陰陽,而有病亦以陰陽為本,凡治病者,必求於本可也。試以天地以陰陽為本,而推及人身之有病者觀之,故天位乎上,乃陽氣之所積也。地位乎下,乃陰氣之所積也。地之陰主靜而有常,天之陽主躁而不息,然天雖主陽,而陽中有陰,故其於萬物之生長也,陽生之,而陰長之,地雖主陰,而陰中有陽,故其於萬物之殺藏也,陽殺之,而陰藏之。殺者肅殺之殺,非殺戮之謂也。故陽化萬物之氣,而吾人之氣,由陽化之,陰戍萬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陰成之。是以吾人有寒,寒極則生而為熱,如今傷寒而反為熱證者,此其一端也。吾人有熱,熱極則生而為寒,如

6、今內熱已極而反生寒慄者,此其一端也。寒氣主陰,陰主下凝而不散,故濁氣生焉。熱氣主陽,陽主上升而不凝,故清氣生焉。清氣主陽,宜在上,今反在下,則生飱泄,蓋有降而無升也。濁氣主陰,宜在下,今反在上,則生??真脹,蓋有升而無降也。此其陰陽相反而作此病,病之所以為逆也。反是則為從矣。故曰治病必求於本,正以人身之有病,無非陰陽以為之本也。按自陽化氣以下,即當著人身說者,觀下清氣濁氣之為在下在上生病,口氣緊頂,則陽化氣四句,不得泛說。】  【張志聰曰:本者,本於陰陽也。人之臟腑氣血,表裡上下,皆本乎陰陽;而外淫之風寒暑濕,四時五行,亦總屬陰陽之二氣;至於治病之氣味,用

7、鍼之左右,診別脈色,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陰陽之理,故曰治病必求於本,謂求其病之本于陽邪,或本于陰邪也;求其病之在陽分、陰分,氣分、血分也,審其湯藥之宜用氣之升、味之降、溫之補、苦之洩也。此篇論治道當取法乎陰陽,故首提曰治病必求於本。後節曰治不法天之紀,用地之理,則災害並至。天地者,陰陽之道也,積陽至高而為天,積陰至厚而為地,承上文而言治病者,當法天地陰陽之理。地之陰,主靜而有常,天之陽,主動而不息。春夏者,天之陰陽也,故主陽生陰長;秋冬者,地之陰陽也,故主陽殺陰藏。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陽化萬物之氣,而吾人之氣由陽化之,陰成萬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陰成之。陰寒

8、陽熱,乃陰陽之正氣,寒極生熱,陰變為陽也,熱極生寒,陽變為陰也。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