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终极控制权现金流量权与盈余信息含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终极控制权现金流量权与盈余信息含量终极控制权、现金流量权与盈余信息含量?来自家族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王俊秋张奇峰〔内容提要〕本文以抖年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与现金流童权对盈余信息含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终极所有权结构对盈余信息含童的影响取决于控制性家族“利益趋同效应”和“利益俊占效应”两种影响的比较。较高的现金流量权会产生利益趋同效应,从而提高盈余信息含量而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偏离则会加剧控制性家族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产生利益侵占效应,降低盈余信息含量。同时,控制性家族在上市公司任职与盈余信
2、息含量显著负相关。因此,优化家族控制公司的所有权结构,降低控制权私利应该是一条能有效提高会计盈余质童的路径。〔关健词〕终极控制权现金流量权盈余信息含量一、引言终极控制权,是指股权控制链条的最终控制者通过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股份而对公司拥有的实际控制权。针对全世界7个富有经济体进行研究,并首次沿着所有权的链条追溯出谁拥有最大的投票权,结果发现,大多数国家的公司都存在着唯一的终极控制股东,其控制形态大都集中在家族或政府手中,并且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会超过现金流量权,从而得到与他所持股份比例不对称的额外收益。随后,对东亚国家地区、对西欧
3、国家地区的研究也发现上市公司的家族控制是一个广泛的现象,控制家族往往通过构造金字塔型的股权结构、以较少的现金流量权来实施对公司的超额控制。同一时期,(2000)从会计盈余角度出发,研究了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对于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发现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偏离会增加代理成本,降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基本动因之一,是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从一开始国有控股企业就在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上占据了核心位置,而家族企业在股票市场上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股票市场和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家族控制的上市
4、公司越来越多。相对于非民营上市公司,家族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结构更为复杂,并且显著地影响了公司价值(苏启林等,2003),那么家族上市公司复杂的所有权结构是否会影响盈余信息含量本文以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控制性家族的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对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LaPorta等1998提出财务会计系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公司经营运作的信息,为签订契约提供可证实的信息,特别是当一国法律对投资者保护较弱时,会计准则的发展对于财务契约的设计和执行会更加重要。因此,研究家族公司的终极所有权结构对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及
5、投资者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一终极控制权、现金流和侵占效应在公司运营的实践中,企业所有权源于股东实际投人资本后取得的股份比例,即现金流量权而企业控制权则源于股东拥有的投票权。从本质上讲,股东拥有所有权以后才享有投票权,即投票权源于现金流量权。Crossman和Hart1988的分析表明,实行“一股一票”原则有助于降低大股东的道德风险和控制权收益,是社会福利较优的制度安排。但近年国外许多学者发现,绝大多数国家的公司都被家族或国家所控制。在具体控制手段上,控制性大股东一般会通过发行差别投票权股票、构造金字塔式持股
6、模式或交叉持股等各种杠杆手段,使其投票权超过现金流量权,通过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分离来实施对上市公司的超额控制,从而偏离“一股一票”原则。控制性家族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将对公司绩效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方面,由于在公司中投人较大份额的“赌注”,控制性家族具有足够的激励去收集信息并有效监督管理层,从而降低了股东?经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产生“利益趋同效应”另一方面,控制性家族可能凭借其控制权来掠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和攫取控制权私利,即产生“利益侵占效应”。实践中,多数家族公司的董事和高管来自于控制性家族,因此,家族上市公司的主要代理问题
7、不是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而是控制性家族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肠等LaPort等,1999。指出,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分离将会加速控制家族的利益侵占行为。因为控制家族可以利用其绝对优势的投票权将上市公司的利益转移到自己手中,同时只按照其拥有的股权比例部分承担由于利益转移而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损失。只要通过转移上市公司资源所获得的好处大于因现金流量权的存在而遭受的损失,控制家族就有动机“掏空”上市公司,对小股东实施掠夺。等模型说明,当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分离时,控制性大股东有更强烈的动机通过关联交易转移上市公司利润从而攫取控制权私
8、利。经验研究中,等对东南亚9国的研究发现,公司价值与大股东的现金流量权正相关,与两权偏离程度负相关。他们将正相关关系解释为大股东现金流量权的“利益趋同效应”,将这种负相关关系解释为大股东侵占小股东的证据,即“利益侵占效应”。(二)两权分离、代理冲突与盈余信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