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818113
大小:76.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1-23
《《易传》性、情二字人学解读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易传》性、情二字人学解读论文内容提要:本文站在先秦儒家之天、命、性、情的整体流程中,依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对《易传》中出现的所有“性”与“情”字进行了一个系统的、义理上的沟通与梳理。本文在弄清具体字义的同时,也间接地阐述了一个事实:《易传》以乾统天,把天、命、性、情的流转描述成了一个动态的、生气流行、与时偕行的过程。这在先秦儒家性情思想史上,实际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键词:《易传》;阴阳;刚柔;性;情随着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和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性情论》的出土,先秦时期各种典籍中的性情思想都
2、成了大家关注和搜寻的对象,因为这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新出简帛文献内容的理解..毕业,而且可以将出土简帛中的有关内容与传世文献中的思想融会贯通,扩展我们研究的视野,加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发掘先秦儒家人学的思想资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依据。本文拟就《易传》中“性”与“情”两个字的用法,结合文本本身,做一些必要的分析和梳理,为大家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一《乾彖》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3、。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有人认为,按照汉语的发展规律,总是先有单词再有复合词,像《老子》、《论语》、《孟子》、《墨子》、《庄子》内篇等书中,就只是使用“道”、“德”、“精”、“神”、“性”、“命”等单词,凡是用了这些词的复合形式,就说明该作品晚出。《易传》用了“性命”一词,所以它应该属于战国中后期的作品。①笔者不能同意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因为先秦时期各种著作之成熟过程有其特殊的途径,②把性与命置放到一起来表述,可能首先是《孟子》: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
4、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文本显示,“性”与“命”正在急剧地靠拢,在思维方式上实际上已经分不开了。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下,《易传》在阴阳大化、品物流行的思想体系中来使用“性命”一词就似乎并没有什么突兀之感。如果说命是天之命,是天的显明、显豁,而“性者,所受于天也,非人之能为也,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吕氏春秋·荡兵》),则命与性实际上就在本质上搭挂起来,并且最终会融通为一。上面《乾彖
5、》中的“乾道变化”,指的是天道的阴阳鼓荡而显豁为命、为性的过程是“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但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后的“性命”,只有“保合大合,乃利贞”。这是对“性”提出的在其与“情”、“物”、“心”、“志”的磨合过程中的天人合一的要求。不论从卦爻体系上来讲,还是《周易》的理论表述来说,天人合一,都是《易传》的真精神。“各正性命”的“各”字,有两层意思,第一,由天而命,再由命而性,这是由上而下的两个阶段;第二,命是天与性之间的中介,是天的显豁;而性则是人仰受于天,通过命贯注于中的人的本质。“
6、正”在这里是一个动词,是使之正的意思。因此,“正”就是天在阴阳大化流行的过程中,给万事万物(包括人,或者说是以人为中心)定命、定性。与《论语》、《孟子》文本不同的是,这里的性命观,注重的是性命思想中天道“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的内涵,它依托于六爻的动态复、变,把性与命描述成了一个动态的、生气流行的、与时偕行的过程,从而,补充了《论语》“性与天道”的不足。这在先秦儒家性情思想史上,实际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到底在人身上是怎样一步步落实、
7、显发出来的呢?《孔子家语·本命解》中有一段鲁哀公向孔子请教的对话,可供我们参考: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之命与性何谓也?”孔子对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化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化穷数尽,谓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有始则必有终矣。人始生而有不具者五焉:目无见,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及生三月而微煦,然后有见。八月生齿,然后能食。三年腮合,然后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后能化。阴穷反阳,故阴以阳变;阳穷反阴,故阳以阴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子七月生齿,七岁
8、而龀,十有四而化。一阳一阴,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于此也。”③这段话不仅回答了命与性是从哪里来的,尤其是引入了道、阴、阳等观念来诠释命与性的生发,而且也间接地交待了命与性的关系,进而描述了命与性形成的过程。从这一段文字,我们发现,先秦儒家孔子的“性相近也”、告子的“生之谓性”到孟子的仁、义、礼、智、圣之性,走向汉代以阴阳论性的转折点,正在于《易传》的传统。不过,“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中虽然含有以阴阳论性的成分,但它的立足点在于“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它的目的是要通过自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