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中医病机的新认识与中医治疗论文

“咳嗽”中医病机的新认识与中医治疗论文

ID:25779351

大小:4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2

“咳嗽”中医病机的新认识与中医治疗论文_第1页
“咳嗽”中医病机的新认识与中医治疗论文_第2页
“咳嗽”中医病机的新认识与中医治疗论文_第3页
“咳嗽”中医病机的新认识与中医治疗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咳嗽”中医病机的新认识与中医治疗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咳嗽”中医病机的新认识与中医治疗论文【关键词】咳嗽中医病机治疗张介宾在《景岳全书》言:“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而治疗尤以前者为急务。因为外感不治,延久必致内伤,内伤复外感,又会加重病情,故医者绝不能轻视之。外感咳嗽一般多为邪实..,治疗当以宣畅肺气,疏散外邪为主。因“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故用药宜轻清灵动之品以开达之,不留有一份邪气。不主张药量过大,应避免过早妄用酸敛收涩镇咳,闭门留寇。若外邪未消,也不过可投养阴润肺之品,以免病邪恋肺,咳嗽缠绵难愈。例如浙贝和川贝,两者都有清肺、润肺止咳之功,但浙贝性味偏辛,有

2、宣散之功,故多用于外感咳嗽。川贝偏润而多用于燥咳、久咳,若过早使用川贝治疗外感咳嗽,会使风邪郁闭,反不能驱邪外出,咳嗽日久。如今常有医者惑于西医诊断上的支气管炎的“炎”字,望文生义,认为“炎”者火也,“火”者热也,于是把“消炎”、“清火”作为治疗气管炎的不二法门,结果久治不愈,变生他病。其原因在于,同样的炎症因各人体质、起病原因的不同而各异,绝非清一色的火热证。若是风寒入客,肺气为风寒所束,气逆而咳,遽用寒凉之品,只会加重对肺气的遏抑,使痰稀难出,咳嗽增剧。即使是风热咳嗽的支气管炎,出现一系列热性证候者,也需配合辛散宣肺之品。不然单用大剂量寒凉的药物,亦可使肺气被抑,邪热不得宣

3、散,咳亦难愈。治疗咳嗽的组方原则有二:一是选用轻苦微辛之品以宣通肺气,而复肃降功能;二是选用有疏解作用的药物以解表发汗,使邪气外达。常用桔梗、苏子、莱菔子、杏仁、牛蒡子、葶苈子、竹沥半夏等。桔梗开提肺气、祛痰,苏子、莱菔子降气化痰,牛蒡子既能疏散风热,又能宣肺祛痰,杏仁苦温,降气止咳,葶苈子苦辛、以泄肺中水气、痰浊,竹沥半夏清化热痰,诸药相合,宣降适宜,肺之制节有权。若见风寒加荆芥、防风;风热加银花、桑叶、前胡;暑风加佩兰、藿香、青蒿;无论寒热都可适当添加解毒之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若咽喉不利可加木蝴蝶、蝉衣、僵蚕、射干等清利咽喉之品。鼻塞不通者加辛夷、白芷、细辛、苍耳子。咳

4、嗽不论新旧,未有不涉及痰者。痰液留滞气道,需咳嗽才能排出于外,故不可见咳治咳,过早使用镇咳止嗽的药物。咳嗽属保护性反射,镇咳药会抑制这种行为而不能及时把集贮的痰液清除出去,咳虽暂缓,终因痰未化而感觉胸闷难受。故凡属痰滞而引起的咳嗽,当以化痰为先。清痰讲究动静结合。“动”指宣肺祛痰类药物,有温宣与清宣之分。温宣多用紫苑、桔梗、杏仁、细辛等,清宣多用桑叶、竹茹、蚤休、浙贝等。“静”多指柔润甘淡之品,用于健脾化痰。所谓“脾为生痰之源”,“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等。凡此种种,俱以说明多痰之症多重在脾,脾失健运,津停化痰,故常加入健脾化湿之方剂,如二陈汤之类。肺与大肠

5、相表里,肺气的肃降有利于大肠的传导,相反,大肠的通畅也有利于肺气的肃降。在咳嗽的辨证治疗中,有时一味使用清肺化痰平喘的药物,往往收效不大。这时若配伍通腑泻下药,常可收效明显。其通腑之法,不光可以泄肺止咳,还可涤除痰液,故适用于痰浊壅塞气道,肺失清肃而喘嗽多痰者,使壅盛之痰饮得以消除,逆乱之气血得以平复,则急性症状可以缓解。外感日久,耗气伤津,燥咳无痰,甚则燥伤血络,痰中带血,咽喉干痛,舌质光红少津。或因时令当燥令,外受阳明燥气,发为秋燥,则需投以润燥滋阴之品,例如北沙参、麦冬、天冬。若属温燥外感,喉痒干咳者,临证多用桑杏汤;燥伤肺胃阴津,咽干口燥者,多用沙参麦冬汤。若呛咳气急,

6、咽喉干痛,声嘶神疲,甚至咳血者,宜用百合固金汤以养肺肾之阴。其中桔梗一味,原方用量八分,寓意甚妙。方中其余药味均重润滋腻,而肺质中空,以通为补,故遣一味桔梗,借其升散之性,是全方灵动活泼。若久咳及肾,气不归元,故可在方中加入收敛肺气之药物。虽说治疗咳嗽,每忌敛涩之品,恐其收敛邪气,但用之合度,每获显效。《医学法律》言:“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收涩药;咳久邪衰,其势不脱,方可涩之。”所谓“邪盛”,是指表证未罢,痰浊未清;所谓“邪衰,其势不脱”,是指外无寒热表邪,内无痰浊留恋,而咳嗽仍剧。此时若加入收敛之五味子,因其敛肺补肾,益气生津止咳,而与久咳肺损者尤为合拍。古人对治疗咳嗽多存戒

7、惧之心。张三锡言:“百病为咳嗽难医。”徐灵胎亦有《咳嗽难治论》的著述。究其原因,肺为娇脏,太寒则邪气凝而不散;太热则火刑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津液;太泄则汗出而阳虚;太涩则气闭而邪结。肺为清虚之脏,空阔无尘好比太虚之境,所以治法一或有差,动辄得咎。然则治咳之法奈何?曰:随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治之,则得之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