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备课过程中有效整合三类课程资源

在备课过程中有效整合三类课程资源

ID:25735343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2

在备课过程中有效整合三类课程资源_第1页
在备课过程中有效整合三类课程资源_第2页
在备课过程中有效整合三类课程资源_第3页
在备课过程中有效整合三类课程资源_第4页
资源描述:

《在备课过程中有效整合三类课程资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在备课过程中有效整合三类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教学跟过去相比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对话”成了语文课程的主流话语,“生成性”成了语文教学的新视点。那么,新课程下的备课理念是什么?我们如何去操作?我认为,实施新课程,教师不能再将充满活力的课堂纳入预设的框子,教学设计也不能再是静止的蓝图、僵死的教案,新的备课理念应该是在备课过程中有效整合教材、教法和学生三类课程资源。一、还原出教材中的创造性空间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动态性、生成性的教学,它要求课堂教学不能再单纯地传递教材内容,而应是教材内容的持续性生成与转化、不断建构与提升。落实这一点,教师在

2、备课时必须将教材中留有的创造性空间还原出来。有创造性空间是新教材特有的品质,这表现为以下几点:①(一)通过课前师生交流“置换”出学生的求知需求备课作为教学过程的准备环节,目的是了解学生的求知需求,以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以阅读教学为例,可以说,师生、生生间多层面、多向度的对话构成了整个课堂过程,而这一动态过程是建立在课前“个性化阅读”基础上的。也就是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建立在“阅读是读者(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这一前提之上的。如此,师生在各自进行了“个性化阅读”之后,都会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相比较而言,教师的阅读理性程度较高,而学生

3、的阅读感性成分多些。此时,教师便可以通过交流“置换”出学生的求知需求。比如,教师可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点、难点和焦点等收集上来,因为质疑问难是学生探求的起点,而焦点则往往是文本中最闪光、最动人、最值得咀嚼、最能点燃学生心灵创造火花的地方。有了学生的“求知需求”教学便有了针对性。可见,了解学生的“求知需求”是“备生”的第一步,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向的确立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二)通过课前师生交流“置换”出学生的心理流向和心理障碍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意把握阅读教学的起点,善于艺术地设计起始阶段的突破口,正是以准确判定学生初读后的心理流向和心理障碍为基础的。学生初读

4、后的心理流向主要是“联想”流向。学生阅读作品后会获得一些清晰度高、质感强的直觉映象,这往往促使学生产生一种相同或相似的情景联想,甚至形成褒或贬的直觉性评价。但这一“联想”流向是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形成的“先在结构”有关的,因此,学生的“联想”流向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为此,教师应通过阅读交流“置换”出学生不同的心理流向,搜求能够让大多数学生产生联想的兴奋点,因为这往往会成为教师课堂设计的突破口,成为学生探究的问题点。阅读心理障碍是影响学生探究期待形成,阻碍阅读教学进一步展开的不良因素。教师通过学生的初读反馈找到其成因,有利于正确引导阅读心理流

5、向,把教学导入正确、明晰的方向。因此,通过阅读交流“置换”出学生的心理障碍及其成因尤其重要。例如,有的学生初读后容易获得“全懂了”的心理体验而产生“满足感”;有的学生由于兴趣、习惯或传统程式化教学的影响而产生阅读的“冷漠感”,等等。这些心理障碍及成因都是教师在“备生”时应重点把握的。(三)通过课前师生交流“置换”出学生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相对于外显知识而言的。外显知识是指那些可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外显知识根植于缄默知识,缄默知识对外显知识的获得既可起基础的、辅助的和导向的作用,亦可起干扰和阻碍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

6、帮助学生将学习中的缄默知识显性化,并使之得到检验、批评和应用。鉴于此,教师在“备生”时,就不仅要关注学生已掌握的显性知识,更要关注学生已经掌握的那些缄默知识。科学的做法是,教师应通过阅读反馈“置换”出学生的缄默知识,如通过自我陈述的调查表来分析,通过预习作业或其它能够表现阅读成果的作品来分析,通过投射测验技术来分析等等。根据这种“置换”,找出学生已经掌握的那些缄默知识,从而设计出如何使之显现出来,如何检验、批判和应用它们的课堂教学方案。此外,教师还可通过问卷调查、座谈、案例分析等形式“置换”出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方式和手段、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等,并以此作为设计教

7、学方案的依据。备课是一门艺术。要想设计出富有个性特点的教学蓝图,必须有效整合教材、教法和学生三类课程资源。参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