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716146
大小:168.96 KB
页数:52页
时间:2018-11-22
《生命的心心相印——莊子、禪宗與中國生命轉化的哲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生命的心心相印——莊子、禪宗與中國生命轉化的哲學(一)釋題本題標出生命兩字,這正是莊子思想的主體。而「心心相印」即禪宗「以心傳心」的所本。但禪宗所謂的「禪」也是以生命為主體的,禪宗的「心」,正是生命的開關。「心心相印」,是印證整個生命。「以心傳心」,也就是生命的感應。所以生命和心是這個講題的要點,我們可以說生命是客觀的存在,而心乃是主觀的作用。首先我們從生命說起,先解剖這個生命。把生和命分開。在中國哲學裡,這個「生」,本是生生不已的,它是生化的一種能。易經繫辭傳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天的生是一種創生的能,地的生是一種賦物
2、以形,使萬物生長的能。天地合德,萬物就能化生。當天地合德,這個生便進入了「命」之中,這也就是說當大地賦物以形之後,就有了生命。因此當「生」進入了「命」之後,便為命所拘限。因為「命」是由兩部份構成的,一是形,一是氣。形是指萬物的形體,是負載生命的軀殼,氣是指生命的作用,是推動生命發展的能量。「氣」字本由气變來,許慎說文解字指為雲氣。而「氣」的本意乃是諸侯來朝時,君王賜「芻米」之禮,而氣以米為形,自然與米氣有關。在中國文化裡「氣」是宇宙萬物生存變化的主要元素,所謂氣運就是氣的運行,也就是氣在宇宙大化中的變動。「氣」和「生」是一體
3、兩面,結合起來,就是生氣,即生生不已的氣化。可是當「生」進入了「命」之後,有了生命,也即是氣入了命之後,氣運便成了運氣。正如漢代王充在論衡上說:「人稟氣而生,含氣而長,得貴則貴,得賤則賤」(命義篇)又說:「夫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其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其命短」(氣壽篇)。王充是唯物的自然論者。他的氣化論也說明了一部份的事實,即我們的生命受氣運的作用而有富貴貧賤,年命短長的運氣的不同。總結以上所論,可見我們生命受到了兩種拘限,一是形體,一是運氣。我們一般人似乎都受這兩者所束縛,而無法突破。這是有了「生」,而後有「命」的必
4、然性,看不透的,便是生命的一種悲哀。前面談了「生」和「命」之後,接着,我們談一談這個「心」。因為「生命」是由氣化的作用。「生命」本身無法自拔。可是這個「心」却不然。心有四個層次,即血、意、思、和神。第一層,就「血」來說,這個心即是心臟,專管血脈循環。這個心完全為氣化控制,所謂「血氣」。第二層,就「意」來說,即是情意,或欲望。這也是由血氣所影響的,孔子所謂「血氣末定,戒之在色」;「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第三層,就「思」來説,即是思維作用,現在的科學觀念,即是指的腦,但中國傳統習慣仍是指的「心」。在這一層
5、中,雖然也受到「氣」的影響,但却能對氣有一種反制作用,即反省的思考。動物完全由氣化控制,不能自反,所以不能突破牠們被自然所局限的軀體,可是人能自反,所以人從動物中超脫出來,成為萬物之靈。今天人類的科學文明都是由這個能思考反省的「心」所造成的。單單的氣化不足以致此。最後第四層,就「神」來説,這個「心」即是精神,我們常把心和神連言為「心神」。這裡的「神」與我們一般情意欲望,及喜怒哀樂等情緒的精神不同,它能超脫形體,擺脫運命,不受氣化控制,同時,還能主導氣化,是精神的至高境界,這是莊子所謂的至人、真人、神人,老子和儒家所謂的聖,佛
6、家所謂的佛,基督教所謂的神(是否上帝,我不敢斷語)。由於「心」有這四個層次,可以向上提昇,所以「心」能打破「形」、「氣」兩者的局限,使生命不受軀體,和命運的拘束,而能突破其藩籬,向上昇華,這就是本講題的旨趣。莊子和中國禪的心心相印,就是從這條線索下發展的。(二)莊子對生命的提升1.生命的自主人生的悲哀最大莫過於控制不住自己的生命。印度的那位尊貴的王子,釋迦牟尼,便是因此而出家。統一中國,不可一世的秦始皇,也築不了生命的長城,抱憾以終。那一代霸雄曹操,對著生命,也只有徒然的悲唱「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莊子早就有見於此,在齊物論
7、中曾說:「一受其成形,不亡已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莫之能止,不亦悲乎?」人類軀體生命的由生到死,是一列不歸的特別快車,沒有中間的車站可以休息。其實,根本沒有刹車,只有一發動,就直到底站。這是人類所同然。但是莊子在這裡語氣一轉說:「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這是說人生中最大的悲哀,不是形死,而是心隨形死。所謂哀莫大於心死。然而在這話中透出的玄機就是形死,心不要與形同死,也就是形死而心不可以死。一說到「形死心不死」,很多人馬上就想到靈魂不死。但一提到靈魂都意味著死後的存在。在沒有死之前,都是指的精神,可是莊子
8、的「心不死」,是指此時此刻我們的心的自主。心非但不隨形死,而且還能作形體的主宰,在德充符上說:「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也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這是說我們修養這個心,達到不變的真心,便能不受外界一切變動的影響。當然也不受生死的左右。這就是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