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713316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2
《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再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再认识 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再认识 /李锦宏 什么是教学实效性?怎样实现教学实效性?这是同行们关注并一直在积极致力实践探索的课题。 就教学实效性本身而言,教学实效性不是静态的事物,而是一个动态的、变量的过程,是一个常教常新的值得认真探究的问题。虽然经过多年对课程标准的实验,人们已经有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实现教学实效性的做法和丰富经验,但是,随着时空的变迁、形势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以及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努力探索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认识、实现、提升教学实效性仍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教学实效
2、性的涵义及其分析 教学实效性,是指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它包括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两种。显性效果,又叫做显性的教学实效,它明显地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考试成绩的提升;隐性效果,亦叫做隐性的教学实效,它表现为对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对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影响与启迪等。无论是显性效果还是隐性效果,都是素质教育的内核所在,也是受教育者人生发展所需要的。 然而,现实中,人们对教学实效性的关注度、期望值,往往偏向于显性效果——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忽视教育教学的隐性效果。这在当下似乎无可厚非,因为招生学校均以分数论英雄、分成败。分数是当今升学的硬指标,是否能为
3、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人才的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如此衡量取舍选拔人才的标准,至目前,还没有较此更显公平性的选择标准。但这对作为“百年树人”的教育事业来说,便显得有所偏颇,不太公正。 二、关注显性教学效果,不能忽视对隐性教学效果的关注如上所说,人们关注教学成绩——显性的教学效果天经地义,正常不过。但是,如果仅仅关注既热乎乎却又冷冰冰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对其人生价值影响起作用的隐性效果的话,那就未免太片面了。笔者主张应当将显性效果与隐性效果两者兼顾,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义。 《思想品德》学科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
4、,应该认真审视学科本身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学科本身的定位,做到教学的显性效果与隐性效果的和谐统一。(政治教学论文 ..)因为两者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只有两者统筹兼顾,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三个例子可以佐证。 例一:一次学生聚会上,一位身为某公安分局办公室副主任的学生走到我身边握着我的手说:“李老师,你当年教我们学习的“法律知识”、“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等知识,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并且很多知识现在还用得上。’ 例二:一位现任某小学教导处主任的学生,在当年考入师范读书时,对他的母亲说:“李老师的教学方法好,将
5、来我也要用李老师的方法教育学生。”他母亲传给我这话时,非常认真并再三强调:“他真是这样说的啊”。 例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班那几位出了名的“调皮仔”,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在我的耐心教导和他们本人的努力下,顺利地各奔前程。现在他们各有事业,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工作或发展得很不错,各得其所。近几年,他们同学每年举行一次聚会,每次聚会必邀请我参加。他们三五成群,紧紧地围坐在我身旁,认真地对我深情地说:“将来他们的子女能我教就好了!”他们在校时,我对他们的言传身教,关爱有加,至今还使他们觉得受益匪浅。的确如此,他们在校时成群结队,我恐怕他们搞出是非来,
6、所以,对他们要求严而有格,经常与他们拉家常、说爱好、论兴趣、谈学习、讲人生目标等。虽然时隔十多年,但是他们说当年我讲的那些富含哲理的人生道理,至今他们觉得仿佛还在耳边,很激励。 十五六年过去了,为什么当年的学生还那样地恋念我教给他们的那些知识、方法、和人生道理呢?因为,所传授的那些知识、方法、道理,对于其个性品质形成、人生道路的选择、人生价值的实现,至今还有或大或小的帮助与启迪。这些也正是隐性教学实效的呈现,是学生在校时老师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了十多年时间的“发酵”,至今仍然还对他们的成长、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显示着隐性教学效
7、果的效应。事实证明,教学的显性实效与隐性实效都是素质教育所不可或缺的内涵所在。 所以,教学实效性,不仅仅是要有数字衡量的显性实效,而且还应包括在课堂上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对学生将来发展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有关个性品质、人格魅力、人生价值的影响和启迪等因素。说实在的,有的知识易被人们遗忘,但是,如果入心入肺入脑的人生哲理,却会使人终身受益无穷。 经验再次告诉我们,关注教学实效性,不仅要关注显性的教学实效,而且要关注隐性的教学实效。不能高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却只关注教育教学的显性效果,而冷落甚至漠不关心教育教学的隐性效果,使“素质教育”、“三维目标”
8、的落实成了装饰当下教育教学的标签,有意无意地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