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610941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1
《辨证治疗过敏性紫癜50例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辨证治疗过敏性紫癜50例疗效观察【关键词】紫癜,过敏性;辨证论治;中药疗法 过敏性紫癜是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又称为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是因变态反应引起毛细血管广泛性炎症,血管壁渗透性增高和脆性增加所致。以皮肤紫癜、消化道黏膜出血、关节肿胀疼痛和肾炎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学血证、紫癜、葡萄疫等范畴。2003-01—2006-01,笔者辨证治疗过敏性紫癜50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均为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男31例,女19例;发病年龄6~13岁,尤以<12岁儿童多见;病程
2、最短3日,最长6个月;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35例;全部病例出凝血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均正常;粪潜血实验(+)6例;尿显微镜检查:红细胞(±)8例,尿蛋白(+)7例,(++)4例,(+++)2例,管型3例。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皮肤病学》[1]中“葡萄疫”的诊断及分型标准。 1.2.1.1血热外袭型证见:皮肤突然发生散在鲜红色瘀点或瘀斑,伴头痛,咽痛,皮肤瘙痒,紫癜对称分布,以双下肢伸侧及臀部多见,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1.2.1.2阴虚火旺型证见:紫癜青紫或时发时止,虚热,盗汗,烦躁,
3、腰酸,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1.2.1.3气不摄血型证见:紫癜反复发作,久病不愈,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目眩,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1.2.1.4脾胃湿热型证见:病程较长,皮肤散发瘀点、瘀斑,常伴恶心呕吐、腹痛、便血等,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1.2.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皮肤学》[2]中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 1.3.1血热外袭型治宜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方选犀角地黄汤加减。药物组成:犀角粉(冲服)3g,生地黄10g,金银花10g,芦根10g,连翘10g,蝉蜕3g,丹参3g,牛
4、蒡子3g,地肤子6g。 1.3.2阴虚火旺型治宜滋阴清热,宁络止血。方选知柏地黄丸加减。药物组成:生地黄10g,山药9g,白茅根20g,山茱萸9g,大蓟20g,知母9g,黄柏6g,栀子9g,墨旱莲10g,生甘草6g。 1.3.3气不摄血型治宜益气摄血,培补脾土。方选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紫草9g,党参12g,黄芪15g,白术9g,当归9g,阿胶9g,鸡内金15g,丹参9g,茯苓9g,甘草6g。 1.3.4脾胃湿热型治宜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方选清脾除湿饮加减。药物组成:薏苡仁15g,茵陈12g,茯苓9g,白术9g,紫草9g
5、,栀子10g,党参6g,延胡索15g,生甘草6g。 以上中药均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150mL,分2次口服。服药期间忌辛辣食物。7日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疗效标准[3]治愈:紫癜全部消退,伴随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显效:皮肤紫癜消失或明显减少,全身症状减轻,实验室各项指标明显好转;无效:皮肤紫癜未退或退而复发,实验室检查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 2结果 本组50例,痊愈38例,显效8例,无效4例,治愈率76%,总有效率92%。痊愈病例随访6个
6、月,复发6例,但症状较轻,再次治疗很快控制。 3讨论 过敏性紫癜西医病因不明,相关因素有感染、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磺胺药及异烟肼等)、食物(主要是由鱼、虾、蟹、蛋、牛乳等异性蛋白质引起的过敏)及其他(如花粉、虫咬、疫苗注射等)[3]。机体对这些因素产生不恰当应答,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广泛的毛细血管炎而致。若遇到可引起过敏性紫癜的食物和药物,应立即停用,并接受相应治疗。 过敏性紫癜属中医学血证、紫癜、葡萄疫范畴。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风热外袭,热伤脉络,迫血妄行;饮食不节,阴虚火旺,火热逼津,灼伤脉络;久
7、病伤阴,瘀血内阻,内扰血分,血不归经,血溢脉外;素体虚弱,气虚血亏,气不摄血,统血无力,外溢肌肤。因此,我们在血热外袭型中采用犀角粉、生地黄凉血止血;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牛蒡子清热利咽;蝉蜕镇静催眠,合用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在阴虚火旺型中采用山茱萸益气补肾;山药、生甘草健脾益肾;知母、黄柏滋阴降火;生地黄、白茅根、大蓟凉血止血,合用凉血止血,滋阴降火。在阴虚火旺型中采用黄芪、党参健脾益气;白术理气健脾;紫草、丹参活血化瘀,合用益气摄血,培补脾土。在脾胃湿热型中采用薏苡仁、茯苓健脾利湿;紫草凉血止血;茵陈清热除湿,合用清热利湿
8、,凉血止血。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白芍药、甘草具有抗菌、消炎、抗过敏、调节免疫等功能;当归、赤芍药均有改善微循环,并有抗炎及抑制免疫反应等作用[4]。所以,治疗方面应针对病因及损伤脏腑的不同,结合证候的虚实及病情的轻重而辨证施治,灵活掌握止血、治因、固本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