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3单元集体备课案.doc

必修一第3单元集体备课案.doc

ID:25597819

大小:204.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21

必修一第3单元集体备课案.doc_第1页
必修一第3单元集体备课案.doc_第2页
必修一第3单元集体备课案.doc_第3页
必修一第3单元集体备课案.doc_第4页
必修一第3单元集体备课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必修一第3单元集体备课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主备人:王蓉复备人:高一语文组备课时间:2013.10.29课题 记念刘和珍君分组安排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整体把握刘和珍形象,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2.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3.揣摩重点语句,鉴赏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读写能力。 重点难点1.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2.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学案导学预见性困难【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请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寥落 桀骜  屠戮 

2、 喋血  洗涤 浸渍菲薄 租赁  踌躇  黯然  噩耗 尸骸虐杀 攒射  辗转  呻吟 不惮 和蔼陨身不恤   长歌当哭二、导入:在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真的那么晦涩难懂么?真的那么可怕么?其实不然,我们看鲁迅先生写的《记念刘和珍君》就行文流畅,感情充沛饱满,表达了真性情、真感情,可以看出鲁迅的文章不是可怕,而是可爱、可敬、可亲。事情发生在1926年三月18日,爱国群众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主权,在天安门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请愿,段祺瑞政府竟然屠杀爱国民众,致使47名爱国民众牺牲,

3、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受伤,这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风华正茂,激情洋溢,意气风发,可是如此美好的青年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之中,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在惨案发生后的两个星期之后,鲁迅先生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来纪念这位爱国的进步的青年女子。引导学生阅读注解①,补充介绍背景知识张礼菊:没有背景知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作者到底在讲些什么。更不用说稳中的有些话是含沙射影,暗指当时

4、的某些人或事。 :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政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

5、,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鲁迅先生忍无可忍,遂写此文。 2、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可见是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君:对人的尊称。那么对于纪念性的文章应该怎么写?比如让

6、大家写纪念王杰,怎么写?那么下面我们看看,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是怎么写的呢?他写了哪些内容?三、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字句,整体把握思路。 1. 学生思考:①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侧重写了刘和珍?②(3、4、5部分)③ 1、2部分在文中 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 2.贯穿全文,又一条感情的线索,能说说这条感情的线索是什么吗?(明确:悲愤的感情)3.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

7、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1、分析第一大部分思路(1-2)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 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作者最大的哀痛和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8、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思路    思考:是按照怎样的写作顺序布局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