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ID:25584425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1

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_第1页
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_第2页
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_第3页
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_第4页
资源描述:

《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摘 要]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感是新课标提出的十大核心词语之一。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数感等方面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词]概念教学;数感;培养[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 1007-9068(2017)17-0081-01何为数感?简而言之,数感就是对数的感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阶段。概念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内容,理解和掌握概念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概念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

2、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那么,在概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借助生活经验,培养学生数感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经验入手,搭建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例如,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时,对于负数的概念,教材是这样定义的:0右边的数都是正数,0左边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虽然教材已经将负数的概念说得很清楚,但学生学习负数时还是觉得比较抽象。因此,笔者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过天气预报这个电视节目吗?为什么在同一时间段内,有的地

3、区是零上几摄氏度,有的地区是零下几摄氏度?这是通过什么方法记录的呢?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很快答出:零下温度前面有-,如-3℃、-23℃等;零上温度有+,如+10℃、+32℃等,+可以省略不写。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轻松理解了比0小的数叫作负数。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素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二、借助直观形象,培养学生数感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概念、培养数感的基础,那么直观形象则是学生学习概念、形成数感的内在通道,也是学生形成形象思维的有效媒介。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

4、主,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直观的教具操作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建构概念表象,形成数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教学厘米和米时,由于学生对厘米与米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名称上,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培养数感,笔者让学生拿出米尺与直尺,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说说这两种测量工具分别涉及哪些知识。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对1厘米是多少1米是多少有了初步的学习体验。随后,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笔者让学生拿出课本,要求学生观察课本的长与宽,先猜想它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然后用尺子测量。通过将猜想数据与实际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学生不仅掌握了测量的具体方法,而且对具

5、体数据在长度单位里的表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主要采取了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使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总结等过程,深刻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有效增强了数感。三、借助已有数感,建立新的数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新知超越旧知的过程。学生所学的知识之间是存在密切联系的,在数感方面也是如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学生的已有数感为基础,帮助学生建立新的数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个、十、百、千的数感,因此,笔者从学生的已有数感入手,培养学生对

6、万的数感。笔者提问:假如一个学校有1000名学生,那么,10个这样的学校有多少名学生呢?可以采取怎样的方法计算?问题一提出,就有学生回答:可以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两千,三千一万。10个这样的学校有10000名学生。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笔者继续启发:如果遇到十万,百万,千万等数时,你还能一千一千地数吗?笔者从旧知引入新知,以学生已有的数感为基础,刺激学生生成新的数感。此时,学生对万的相关概念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主要采取以旧带新的教学方法,即从学生的已有数感认识入手,鼓励学生迁移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概念的难度,而且有效培养了

7、学生新的数感。总之,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方法并不仅限于以上几种。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数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