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四时温病临床辨治

小儿四时温病临床辨治

ID:25580079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1

小儿四时温病临床辨治_第1页
小儿四时温病临床辨治_第2页
小儿四时温病临床辨治_第3页
小儿四时温病临床辨治_第4页
小儿四时温病临床辨治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儿四时温病临床辨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儿四时温病临床辨治【关键词】叶天士;,,,儿童;,,,四时温病  摘要:归纳总结了叶天士《临床指南医案・幼科要略》中有关小儿四时温病的证治思想,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叶天士;儿童;四时温病叶天士是清代初期杰出医学家,他出身医门世家,精于岐黄仲景之术,尤其是其所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为中医温病学的发展贡献卓越,并且在内儿科杂病治疗方面颇有建树。他所著的《临床指南医案・幼科要略》卷中对小儿四时温病的证治进行了精深的研究,其证治方药“和平精切,字字金玉,可法可传”。笔者在

2、临床实践中遵从此法,多有效验,故概括总结。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其病机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叶氏提出的四时辨证观,是根据病变发生的不同季节性来分别采用不同的辨治原则,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中伤为病,当按时论治。”以四时之分来治温病,极大丰富了小儿温病的辨治论治体系。  1春季温病  主要指春温与风温,叶氏认为二者虽然都属于春日温病,但临床辨治实有所不同。春温发病由冬令收藏未固,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生少阳所致。临床证候以邪郁内发,里热炽盛为特点,属伏邪温病之类,初期以里热证为主,以黄芩汤

3、为主方,因其苦寒可以直折火势;风温系感受风热病邪起引起的,多发生于春季气候转暖之时,风温之邪为阳邪,侵袭人体多以肺为主,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治疗上以宣泄肺卫为主,邪热入里治以清泄里热,逆传心包治以清心开窍,深入营血投以清营凉血,后期肺卫阴伤则须滋养肺胃。叶氏以上诸多辨治原则为后期温病学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例:男,11个月,20040409来诊,患儿1d来高热不解,无汗流涕,咳嗽有痰,纳差,二便可,睡眠惊惕不安,舌质淡红,指纹青紫入气关。此患儿于春季感受风温之邪,风邪犯表,邪袭于肺,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故见

4、咳嗽、发热、头痛、流涕、口微渴,舌苔薄黄,指纹青紫。证属风热犯肺,咳嗽发热,热极且有生风之势。治宜辛凉宣解,佐以熄风为治。药用银花10g,连翘6g,荆芥5g,薄荷3g(后下),北杏6g,栀子10g,黄芩6g,芦根10g,牛蒡子5g,桔梗6g。小儿回春丹0.5g,2次/d,服上药1剂热退,惟仍咳痰多,舌苔薄黄。表证渐解,余热未尽,拟前方加桑白皮10g,地骨皮10g,川贝3g(冲服)等,又进3剂,症愈。叶氏云“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初因发热咳嗽,首用辛凉清肃上焦”,本例多为轻清宣透之品,以宣清肺卫之邪。  2夏季温病 

5、 夏季温病即为暑温,叶氏提出“夏暑发自阳明”,说明暑温具有传变迅速,其性酷烈的特点,初期多见壮热、口渴、汗多等阳明气分热盛证候。又因为夏季湿气与热邪相合,故暑湿每多兼感,叶氏云“暑必兼感”,临床表现除暑热见证之外,并伴有胸痞、身重、苔腻等湿邪中阻症状。治疗上以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为一般原则。若暑盛阳明,热多烦渴,以白虎汤为主清暑泄热;若初病暑伤津气,用竹叶石膏汤或清肺轻剂;若暑热在气分日久不解而渐入营血方,则必用营血分药,稍佐清气热之品,即所谓“入营尤可透热转气”的治疗思想。  例:女,8岁,20040819初诊

6、,主诉高热伴头痛2d,患儿于前天中午突然发热、恶风、头痛,体温高达40℃,伴全身乏力,恶心呕吐,自服退热药后无效,于今日上午来诊。现症见:壮热面赤,头痛以前额为甚,口温烦燥,恶心呕吐,胸闷不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体检:神志不清,颈项强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布氏征(±),血细胞分析:白细胞7.8×109/L,中性77%,淋巴22%。考虑本例患儿发病于盛夏暑季,超病急骤,高热,头痛,项强,烦燥不宁,符合小儿暑温的的证候特点,病机以暑温夹湿外侵,卫气同病为主,治疗上选用清暑泄热,益气生津之法,佐以生津之法,佐以解表化湿。方用白

7、虎汤加减:生石膏40g,知母15g,银花30g,连翘15g,藿香10g,佩兰6g,葛根10g,甘草6g。服上药3剂后,热势渐减,头痛缓解,呕吐已止,惟腹胀,大便4d未解,舌质红,苔黄燥,脉沉数有力。此属阳明里热仍实,予调胃承气汤以通腑泄热:生石膏40g,玄参10g,酒军6g,芒硝4g,银花15g,连翘15g。1剂后大便已通,腹胀消失,惟自觉口干乏力,不欲食,小便短少,舌红苔花剥,脉细数。治以养阴增液,益气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西洋参10g,石斛10g,麦冬10g,玄参10g,生地10g,白芍15g,荷梗15g,知母1

8、0g,炒麦芽15g,甘草6g。服药2剂后痊愈。此患儿以气分证为主,遵从叶氏之“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的原则酌情调理,灵活辨证,方领会其运用之精妙。  3秋季温病  主要指秋燥,叶氏认为秋燥与风温,虽同有发热咳嗽等症,但由于所处时令不同,小儿体质也有差异,故临床特点亦有不同,秋燥一证津气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