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及语文课改的心灵论文

触及语文课改的心灵论文

ID:25552821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1

触及语文课改的心灵论文_第1页
触及语文课改的心灵论文_第2页
触及语文课改的心灵论文_第3页
触及语文课改的心灵论文_第4页
触及语文课改的心灵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触及语文课改的心灵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触及语文课改的心灵论文龟兔赛跑”的故事在“同一口径”下传说了若干年,对“乌龟为何能取胜”这一问题的解答似乎已成为一种永不变更的模式,那就是“乌龟有韧性和毅力”。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固定的思维模式在作祟。那么,在思维方式不断更新的今天,为什么很少有人敢于打破思维的樊篱给予全新的解释呢?不久前,听了胡东芳教授的讲座有感而发,萌发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解答“乌龟为何能取胜”这一问题的想法。当让同学们讨论这一问题时..,学生对此有全新的见解:乌龟运气好,因为兔子中途睡觉了。原来,学生并不是没有创造性思维,而是这种潜在的创造性思维被固定的思维模式束缚,没有得

2、到充分的激发和展示。上面的问题并非题外话,由此生发出“新课标下的思维该何去何从”。新课标的出台,可以说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原有的教育观念和课堂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促使我们去重新审视和诠释陈旧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真正触及语文课改的心灵。一、更新教学观念教育理念的创设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的课题,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多少年来,教师在这种稳定的理念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从事课堂教学。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维观念的更新,越发感到觉许多观念和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值得质疑的地方,促使我们从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1.“人

3、类灵魂的工程师”真的很崇高吗多少年来,人们一直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标榜教师职业的神圣和崇高,而且不乏其人。真是这样吗?首先我们应该理解“工程师”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技术干部的职务名称之一。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专门任务的设计、施工的专业人员。不难理解,工程师的职责是对工程的设计,并指导工人按既定图纸和程序严格施工,不能有一点创新。那么,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比喻教师是不妥的。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创新意识,你又怎么能去设计他呢?这岂不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吗?再说,如果学生按照你设计好的程序去实

4、践,那么,教出来的学生不都是千人一面吗?很显然,学生成长的年轮中都刻下教师鲜明的印记,充其量又“克隆”出一个个你,是没有一点灵性的“产品”,教师倒成了扼杀学生个性的“无情杀手”,又怎么体现教师的崇高与神圣、教育的创造性与人文性呢?2.“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和“教师有一桶水,学生才有一杯水”是对等关系吗荀子曾说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固然可取,这是教师寄予学生的厚望和提出更高的要求。确实是这样,许多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都超过自己,不要重复自己昨天的故事。可是,仍有一部分教师坚

5、持“教师有一桶水,学生才有一杯水”的原则,如果仅从教师与学生知之先后、知之多少的角度来说也无可厚非,关键是看如何去处理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如果教师把一桶水都倒给学生,不顾及学生的意愿和接受能力,学生不一定能喝完,即使喝完了又有什么用呢?从功能上看,只是跟老师等容积的容器,充其量又是一个水桶。从能力构成上讲,又是老师的翻版,缺乏个性的养成和张扬,显然与教育的最终目的不相适应。那么,该如何处理这桶水呢?不妨变“倒水喝”为“舀水喝”。首先,让学生有“想喝水”的愿望。学生只有觉得自己“口渴”,觉得自己知识浅薄,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愿望。其次,让学生主

6、动“舀水喝”。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喝多少,怎么喝,全由学生决定,不能由老师牵制。第三,教师要有足量的“水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吸取新信息,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自己,做到取之不尽,舀之不竭。第四,学生要学会“品尝水”。学生从老师处获取的知识要经过自己的分析和感悟,乃至重新加工,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可以这样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量”和“能力”的关系,“一桶水和一杯水”主要是方法和过程的关系。3.凡事都应该养成习惯吗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说,好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但凡事都应该养成习惯就大

7、可不必了。日本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很强,习惯也容易养成,但有一项习惯不能养成,那就是‘养成没有习惯的’”。这个观点乍一看难以理解。其实,很简单,因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如果每个方面都养成坚不可摧的习惯,做每件事都按照既定的模式和程序,又怎么会有新发明新创造呢?再者,人的个体差异性也较大,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迥然不同,对此我们不应该加以限制和阻挠,应该让其凭借自身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和独具匠心的解题技巧去实践。如,我们每个人都知道1+2=3,如果老师刻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1+2只能等于3,乃至成为一种思维定势

8、,那么,当我们提出“1+2什么时候不等于3”时,学生对此将无从下手,要么说这个题目出错了,要么说这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这是习惯性的思维在作祟,他们不能打破思维的樊篱,跳出习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