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547813
大小:5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21
《浅谈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语文的探宄性学习♦张汉英河北省隆尧县双碑校区055350传统的学习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了发现与探宄的价值,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因此,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木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探宄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
2、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实践,笔者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一、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小学语文探宄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这就要多鼓励每个孩子,让他们从中体验探宄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新课程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营造探究氛围。《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
3、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宄。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牛.兴趣,探究氛围容易形成。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宄的氛围。二、培养探究学习意识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冇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
4、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4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你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冇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宄兴趣越来越浓。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如《邱少云》一课中
5、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了20分钟。”这里为什么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吋才渐渐熄火。”这一句的“才”与上一句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吋间短,后一句表示吋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如教学《狐狸与乌鸦》一课时,对狐狸有什么样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狐狸很坏,冇个别学生提出狐狸很聪明,善于动脑筋。对不同的看法,教师应予以肯定。同吋指出,狐狸确实动了脑筋,但是它是采取欺骗的手段来达到不劳而获的
6、0的,这是不好的。三、生成探究的问题探宄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问题,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维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A)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持续下去。冇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奋了思考才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宄。1.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如在教学《捞铁
7、牛》一课吋,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吋间,又没冇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奋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如《圆明园的毁火》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火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教师出示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①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②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火在祖国文化史上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③强调
8、说明圆明园的毁火在世界文化史上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与已奋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