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471691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0
《龙文君教授临床验案举隅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龙文君教授临床验案举隅摘要:从辨证论治、治疗方法等方面介绍龙文君教授治疗三叉神经痛等4种疾病的临床经验,给同道在治疗上述疾病上提供借鉴。关键词:龙文君;针灸疗法;医案龙文君教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年,理验俱丰,治学严谨,思路活跃,擅长针灸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尤其是耳针的应用,更是造诣颇深,运用灵活。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兹对龙文君教授治疗几则验案整理如下:1三叉神经痛患者,男,60岁,干部,2003年7月6日初诊。右面部反复痛10余年。患者于10年前突起右面部电击样剧痛1次,以后每天发作1~2次。两年后,逐渐加重,每日反
2、复发作电击样疼痛20~30次,发作持续时间约10~30秒,曾在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经用电针、穴位封闭以及中西药物治疗,效不显。近1月来,日夜阵发性疼痛40余次,由右侧鼻唇沟处窜至太阳穴处,不敢吃硬食,只能进流食,并在洗脸、刷牙和饮冷、热食物时诱发,伴有口苦、心烦失眠、易怒。患者来诊时面色少华,痛苦面容,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滑。辨证为肝胆火旺,火邪上犯面部经脉,气血痹阻而痛。治以清泄肝胆,疏通经脉,活络止痛。体针和耳针并用。先取耳穴面颊、神门、枕、颈、交感、脑点、肝、胃,耳廓常规消毒后,半寸毫针快速刺入,留针30min,每10min
3、行针1次。体针采用上病下取,远近相配,取穴丰隆、太冲、合谷,用泻法;风池、下关、四白、夹承浆、地仓透颊车,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针感要达到整个面部,沉重酸胀。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周,面部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至每日1~2次。连续治疗2个疗程,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按语:老师认为本病多由风寒痰火,胃热及忧思恼怒而致肝郁化火,上扰面部经脉,致气血失和,痹阻不通,遂致面痛发作。故治疗应从整体出发,注重病因治疗,以清泄肝胆之火,疏通面部经脉,调气血为大法。耳穴有明显的止痛及调节脏腑阴
4、阳平衡的功能,故先针耳穴神门镇静安神,舒筋镇痛;面颊疏通面部筋脉,祛寒清热,调和气血;枕、颈、交感疏经活血,解痉止痛;脑点缓解血管痉挛而解痉镇痛;肝穴清肝解郁;胃穴舒通阳明经气,达到气血阴阳平衡,从而收到“通则不痛”的效果。而后再取体针上病下取,太冲、丰隆、合谷用泻法,清泄肝胆、阳明经之火,疏通经络;远近相配取风池、下关、四白、夹承浆、地仓透颊车,采用透刺法,以疏通面部阳经气血,祛瘀通络止痛而治其标。2糖尿病患者,男,52岁,干部,2003年4月初诊。患者自觉口渴、多饮、多尿、身体消瘦3年余。初发时每日喝水约3~4热水瓶,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
5、“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空腹血糖为15.54mmol/L,尿糖(+++)。多次住院治疗,长期服用降糖药,疗效不甚显著,空腹血糖波动在8.6~11.2mmol/L之间,餐后血糖波动在9.98~13.31mmol/L之间。现食量每日350~500g,单饮水量每日3000mL,尿量2000mL,尿次数9次,小便黄,口渴,口干,饥饿感,便秘,皮肤瘙痒,四肢疼痛、麻木,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恶心,多汗,舌质红,苔淡白而薄,脉弦。中医辨证为阴虚燥热。治以滋肾润肺,清胃降火。取耳穴胰胆、肝、胃、肾、缘中、屏间、交感、下屏尖及配穴三焦、渴点、饥点,每次选
6、用5~6穴。耳廓常规消毒,采用捻入法将毫针快速刺入耳穴,捻转法运针1min,留针1~2h,留针期间每10min行针1次,隔日1次,两耳交替,10次为1个疗程。治疗4个半疗程后,口干口渴、饥饿感、皮肤瘙痒、四肢疼痛、恶心症状消失,夜尿1次,疲乏无力改善,多汗与麻木改善不明显。其中口渴和饥饿感消失最快,治疗6~7次消失,空腹血糖6.4mmol/L,尿糖(-)。随访半年后,饮食量控制尚可,情况良好,血糖6.5mmol/L,尿糖(-)。按语: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主要以“三多一少”为特征,该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老师以为本病多因五志过
7、极,嗜食肥甘,恣情纵欲而致阴阳受损,燥火上灼肺胃津液,阴液亏耗,阴不敛阳而成病,故三消皆现。采用标本同治,着重治本的治则,滋肾润肺,清胃降火,使脏腑阴阳平衡,三消之疾可除。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针刺糖尿病患者的胰胆、中耳根穴时,可通过迷走神经刺激细胞分泌胰岛素(人体内脏在耳廓上相应的反应点基本上都分布有迷走神经),或使完全不分泌的胰岛素细胞被激活,而释放部分胰岛素,针刺下屏尖、交感、肝穴时,增强胰岛素对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β受体及交感神经的刺激,肝糖原分解的抑制增强,使肝糖原分解减少,血糖下降,这就打破了糖尿病发病中两个代谢紊乱的环节,从而达
8、到降低血糖的目的。3面肌痉挛患者,女,36岁,干部,2004年3月初诊。左侧面部肌肉抽搐1年余。患者1年前,因心情不畅,工作紧张,时常感觉面部发紧,阵发性左侧面部肌肉抽动。以后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