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454348
大小:83.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1-20
《广州市区道路网络深化规划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广州市区道路网络深化规划研究 摘要:面对国民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急速膨胀,城市发展方向和结构在不断调整,交通机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作为支撑城市活动的基础设施道路网络,规划调整已势在必行。本文就广州市区道路网络深化规划,在目标制定、方法内容、技术标准、空间布局和管理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规划管理工作规范化、图则化、程序化打下基础,对国内其他城市开展此项工作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广州市区路网深化、空间布局、技术指标 一、引言 近十年来,广州市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3%,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种社会经济活
2、动日益频繁,交通需求总量不断增加。面对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发展到385km。2000年番禺、花都撤市改区后,给广州城市空间发展提供了机遇,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了“南拓、北优、东移、西联”的基本方针,未来将形成“山、城、田、海”的发展态势。 随着交通机动化程度的提高,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而自行车保有量却不断下降,城市道路交通正从以往的混合交通向汽车交通演变。城市发展方向的变化和结构的调整,引起了道路网络形态的变化。外围公路网络的发展,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络成为区域公路主骨架,迫使城市出入口道路等级相应提高。城市规模与结构、
3、交通机动化与汽车保有量、外围高速公路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主要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原有的道路网络规划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必须对道路网络规划进行深化调整。 二、道路网络现状及存在问题 1.道路交通特征 (1)车辆保有量大幅增加 1990年市区机动车保有量为25.1万辆,2000年69.2万辆,十年增加了1.8倍,年均增长10.7%。其中小客车增长迅速,2000年达到17.4万辆,比1995年增长了5.6倍。 (2)外围出入口交通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 2000年外围境界线出入口全日交通量约为40万辆/日,比1990年10.5万辆/日,年
4、均增长14.3%,其中外地车辆占62%。 (3)路口流量大、负荷重 市区主要路口白天12小时交通量超过10万辆,道路负荷重,交通阻塞时有发生,被迫延长高峰时段来平衡供需之间的矛盾。 (4)私人机动车步入发展阶段 道路交通中摩托车比例从1990年的30%,上升到2000年的43%。私人交通机动化已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摩托车转化,正酝酿向第二阶段小汽车方向转化。 (5)交通走廊进一步强化 中心区东西向环市、东风、中山路交通走廊,2000年白天12小时交通量为34.7万辆/日,比1996年29.2万辆/日,增长了19%。南北向过江桥隧20
5、00年31万辆/日,比1996年22.9万辆/日,增长了35%。 2.道路网络主要存在问题 (1)道路结构失衡 表现在道路系统结构不完善,缺乏快速路层次和环路布局,道路功能层次混乱,比例失调,道路级别的衔接不当,导致缺陷。 (2)道路容量不足 表现在主干路网标准低,断面不统一,车道宽度富裕,自行车道较宽,容量不足,导致道路通行能力下降。 (3)交通阻塞点增多 表现在断头、瓶颈、错位,路口与路段能力不匹配,缺乏渠化措施,给道路容量带来较大损失。交通问题严重,已给广州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制约。 三、道路网络深化目标与内容 1.深
6、化的目标 (1)结合城市未来发展形态,构筑广州城市道路结构性网络,确定干道系统空间布局,以加强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和路网结构的完整性。 (2)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功能分级体系,明确界定道路的等级、功能,形成由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组成的道路系统。 (3)结合周边地区公路网发展,合理布局城市对外出入口,协调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公路网干线体系,使城市空间向外延续,增强城市对外吸引力和辐射力。 (4)提高路网容量,减少交通瓶颈,协调路口与路段能力的匹配,合理确定道路等级比例关系,以提高路网整体交通效能
7、。 (5)确定道路技术标准、线路走向、红线宽度和交叉口控制形式,并以图则形式加以明确,提供给规划管理使用。 (6)提出一个供道路规划管理使用计算机应用系统,以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2.深化的内容 重点在路网构架、道路功能分级、技术标准、道路衔接、线路走向、出入口分布、交叉口控制、道路等级比例、道路属性信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道路现场踏勘、方案论证、线位核查等工作,使城市干道网络在调整中得到充实和完善,使道路规划具有超前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达到了道路红线控制详细规划阶段深度,为规划管理工作规范化、图则化、程序化
8、奠定基础。路网结构--整体性、层次性、合理性;道路等级--功能分析、分级体系、提高标准、增加密度;线路走向--线路比选、现场踏勘、坐标定位、用地协调;出入口道路--走向、分布、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