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413052
大小:5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0
《李渔文学创作思想试探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李渔文学创作思想试探[李渔文学创作思想试探]李渔文学创作思想试探赵炎秋(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沙410081)摘要:作为明清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李渔的创作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价值,李渔文学创作思想试探。李渔认为文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李渔强调文学虚构,对于虚构的作用、重要性与方法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李渔重视创作主体的作用,提出作家创作时应该“设身处地”,并探讨了“心”“笔”之间的关系。关键词:李渔;文学创作;生活;虚构;创作主体中图分类号:I206.1文献标识码:A:1672–1942(2010)05–0001–05李渔是
2、明清时期与金圣叹齐名的文学批评家。两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叙事文学尤其是小说与戏曲文学上面。金圣叹侧重小说,而李渔侧重戏曲。李渔对文学创作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有些思想至今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李渔的创作思想作一系统研究。一、李渔论文学和生活与时代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文道常与天道联系起来。刘勰认为:“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矅,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3、自然之道也。”“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1]9-11人与自然,本是一体。天地之道,通过自然显示出来,是自然之文,通过人显示出来,则是人文之文,即文章。李渔看法与此类似:“文章者,心之花也;溯其根荄,则始于天地。天地英华之气,无时不泄。泄于物者,则为山川草木;泄于人者,则为诗赋词章。故曰:文章者,心之花也。”[2]319这里所说的“天地英华之气”,即刘勰所说的“道”,通过物表现出来,是山川草木,通过人表现出来,则是诗赋文词。李渔的这一思想,可以说只是吸取了传统的说法,无甚创新,但他从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文学与时代相联系,随时
4、代而发展的观点,则有一定新意。在前引那段话的后面,李渔接着指出:花之种类不一,而其盛也亦各以时,时即运也。桃李之运在春,芙蕖之运在夏,梅菊之运在秋冬。文之为运也亦然:经莫盛于上古,是上古为六经之运;史莫盛于汉,是汉为史之运;诗莫盛于唐,是唐为诗之运;曲莫盛于元,是元为曲之运。运行至斯,而斯文遂盛;为君相者特起而乘之,有若或使之者在,非能强不当盛者而使之盛也。[2]319在《闲情偶寄·种植部·草本第三·金钱》中,他将四季所开之花比如为天工作文的过程,“梅花、水仙,试笔之文也”,“开之桃、李、棠、杏等花,则文心怒发,兴致淋漓”,“迨牡丹、芍药一开,则
5、文心笔致俱臻化境”,而金钱、金盏等花,则为天工精力不济之时的塞责之作,“犹人诗文既尽,附以零星杂著者是也,社会文化论文《李渔文学创作思想试探》(..)。”[3]246李渔认为,文学的盛衰与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当时代不利于某种文学的繁盛时,单凭人力是无法使这种文学繁盛的。有的时候某种文学的繁盛看似因为某些有地位有影响的人的提倡,但其实这些人也只是顺应了时势而已。因此,李渔提出,文学应该随着时代而变:“凡人作事,贵于见景生情,世道迁移,人心非旧,当日有当日之情态,今日有今日之情态,传奇妙在入情,即使作者至今未死,亦当与世迁移,
6、自啭其2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舌,必不为胶柱鼓瑟之谈,以拂听者之耳。”[3]109时代是变化的,读者也是变化的,文学贵在与时代、读者相契,而不应一成不变。应该说,李渔的这些观点是正确的而且比较深刻的,虽然他得出这些观点的前提现在看来有些牵强,但放在“天人合一”思想传统中,也不是不可理解。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时序”等篇中从政治教化、学术风气、文学作品自身的发展、杰出人物的提倡、时代风气和作家个体因素等六个方面探讨的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强调文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强调继承与革新。与刘勰相比,李渔的观点不够全面、系统,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7、。他强调了读者的因素,强调了文学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杰出人物的提倡也只能在顺应时势的前提下才能产生作用。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这种见解还是难能可贵的。李渔强调文学的变化与“道”和“天地之气”的联系,是从“根源”的角度出发的,在“现实”的层面上,他并非没有看到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面“变旧成新”一节中的引文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李渔强调文学作品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凡作传奇,只当求于耳目之前,不当索诸闻见之外。”戏曲或者说文学作品要描写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这样才有真实性,才能为读者所喜爱。如果写的情节荒诞不经,则必然为读者所唾弃。“凡
8、说人情物理者,千古相传;凡涉荒唐怪异者,当日即朽。”[3]24-25李渔认为,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才能了解生活,写好作品。他少时读《孟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