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323609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9
《异步电机双dsp矢量控制系统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异步电机双DSP矢量控制系统的研究
2、第1内容显示中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数字信号处理器的矢量控制系统实现方案,介绍了系统结构及软硬件设计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充分利用了双DSP各自特点,软硬件设计合理、实时性好,控制精度高,有较好的动态性能。 关键词 矢量控制 异步电机 数字信号 处理1 引言 交流电机矢量控制理论是德国学者KHass和FBlaschke建立起来的,作为交流异步电机控制的一种方式,矢量控制技术已成为高性能变频调速系统的首选方案。 交流电机的矢量控制技术是基于交流电机的动态模型,通过建立交流电机的空间矢量图,采用磁场定向的方法将定子电流分解为与磁场方向
3、一致的励磁分量和与磁场方向正交的转矩分量,并分别对磁通和力矩进行控制,而使异步电机可以像他励直流电机一样控制。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功能强大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广泛应用使得矢量控制逐渐走向了实用化。 DSP按数据格式可分为定点DSP和浮点DSP两类。考虑到价格原因,早期的矢量控制器多采用定点DSP,而浮点数运算要经过软件处理,因此增加了软件的复杂性。随着浮点DSP性价比的提高,更多的矢量控制器将采用浮点DSP。而要完成电机的高性能控制,P调制必须进行优化设计。在这种情况下,一个DSP很难完成矢量控制器和优化的P调制两项工作,需要双机协同工作才能完成高性能的矢量控制系统
4、。本文基于TI公司的浮点DSP芯片TMS320VC33和TMS320F240设计了双微机结构的矢量控制系统。TMS320VC33主要完成矢量控制计算,发挥它浮点数运算快的特点,而TMS320F240用硬件实现P调制功能。本文给出一全数字化的双DSP矢量控制系统,并在1.5k-T两相系统,将交流电机定子电流矢量分解成两个直流分量(即磁通分量和转矩分量),从而达到分别控制交流电动机的磁通和转矩的目的,因而可获得与直流调速系统同样好的控制效果。 矢量控制系统采用双闭环控制系统,图1是其矢量控制系统框图[1]。 本系统中由测量所得的电机转速,通过矢量运算器产生磁场定向定子电流分量给定
5、值500)this.style.ouseg(this)">和滑差角频度给定值500)this.style.ouseg(this)">。由500)this.style.ouseg(this)">和测量所得的电机转速经过积分运算可得转子磁通位置角θ,并送至旋转变换环节。由测得的电流经矢量变换得到转矩电流分量iM和励磁电流分量iT,利用500)this.style.ouseg(this)">500)this.style.ouseg(this)">3 系统组成及设计 如图2所示为基于双DSP矢量控制的三相笼型异步电机驱动系统的系统电路结构图,该变频器采用交直交电压型结构和SVP脉宽调制
6、方式。系统由三相整流器、滤波电容、电压型逆变器、逆变器驱动电路、三相笼型异步电机和双DSP控制系统构成。500)this.style.ouseg(this)"> 其中双DSP控制系统由VC33子系统,F240子系统和数据交换单元三部分构成。矢量控制以VC33芯片为核心,用来完成矢量控制核心算法,及两相电流检测。F240主要完成三相P波形生成,电机测速及过压保护功能。数据交换部分采用双端口RAM,可使两个DSP芯片迅速、方便地交换数据,增强了双DSP系统的并行处理能力。4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由两部分组成,VC33子系统矢量控制软件和F240子系统的SVP控制软件。 矢量控
7、制包含大量的数学运算,整个算法由多个模块构成,如坐标变换、磁通计算、速度调节及转矩电流调节模块等。本系统中电流内环的控制时间为50μs,速度外环为400μs,如图3所示为VC33子系统的控制软件流程图。500)this.style.ouseg(this)">500)this.style.ouseg(this)"> F240子系统控制软件主要完成SVP波形生成和电机测速程序,为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本系统采用电压空间矢量,也就是利用六个非零电压矢量和两个零矢量的组合起来,使电压矢量尽量逼近圆周运动。转速测量用该芯片的脉冲捕获单元[4]。如图4所示为F240的程序流程图。 5 实验
8、结果 本文针对上述的控制方案进行了实验研究。电机为2对极三相笼型异步电机,直流侧电源是通过整流桥对三相交流电整流、滤波产生的。电机额定参数为:PN=1.5karianP.KazmierkoarSulkoeforTransistorPInverter-FedIn-ductionMotorDrive.IEEETrans.onIE.1991,38(1):41~45.2 陈伯时,陈敏逊.交流调速系统[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3 胡崇岳.现代交流调速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