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穴位注射结合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穴位注射结合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评价【关键词】穴位注射;家庭康复护理;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指由出生前至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与姿势异常为主的综合征,是目前引起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现代康复疗法和传统医学疗法的密切结合为脑瘫患儿最大限度的康复带来了希望。有研究指出,脑瘫患儿除了综合性康复治疗外,还必须对其进行康复护理[1],而家庭康复护理作为一种贯穿患儿日常生活中的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康复效果,明显促进患儿康复[2]。本院儿童康复中心自开
2、展穴位注射结合家庭康复护理治疗脑瘫患儿运动功能以来,收到一定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4月-2009年4月本院儿童康复中心脑瘫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10个月,最大4岁,平均年龄(1.5±0.8)岁。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小9月,最大4岁,平均年龄(1.6±0.6)岁。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型、病情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小儿
3、脑瘫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3]: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症状在婴儿期出现;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能坚持完成疗程;②年龄0.5~4岁;③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受试者。 1.4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脑瘫诊断条件;②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疾病的脑瘫患儿;③合并严重癫痫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进行相同的基础治疗,在其基础上,观察组同时进行穴
4、位注射及家庭康复护理。 2.1.1基础治疗在门诊由专业康复医师针对患儿不同病情及分型,制定其个性化治疗、护理方案,并固定训练师,实施详细康复治疗计划。康复治疗方案以目前公认的Bobath和Vojta疗法为基础拟定,每日1次,每次40min,每周5次,2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1.2穴位注射根据患儿功能障碍辨证取穴。头部穴:运动区、平衡区、风池;四肢穴:曲池、手三里、通里、髀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殷门、承山、悬钟。以上腧穴可交替使用,头部穴位与四肢穴位宜配合使用,一般每次选取注射2个穴位(均取双侧)
5、。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以2mL无菌空针抽吸脑活素注射液(奥地利依比威大药厂生产,批号82645804),后更换4号半皮试针头,将注射针头按照毫针刺法的角度和方向,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的一定深度;进针后可根据情况行小幅度提插手法,使其得气,此时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物注入,每穴0.5mL,拔针后用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和药液渗出。每日注射1次,每周5次,2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2.1.3家庭康复护理治疗师根据患儿院内康复训练情况制定每周家庭康复护理计划,以书面形式发放到家长手里,并当面教会操作方法。家庭康复护
6、理计划也是在Bobath和Vojta疗法基础上,按照患儿运动发育规律,选取适合家庭的康复护理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其内容有正确的抱姿、卧姿、抬头、翻身、坐位、爬行、站立、行走等护理方法,同时兼顾精细动作、语言、智力、日常生活、社交活动等。每月组织脑瘫知识讲座,传授家庭康复护理操作。对于障碍程度较重患儿家长给与个别培训,指导家长制作一些简单辅助器具(吊床、夹板、悬吊绳等);有踝、腕、肘关节挛缩及肌张力增高者,可使用家庭简便物理疗法(浴缸、浴桶热水浸浴、热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护理:教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患儿情况
7、进行喂食、穿衣、入厕等自理能力的护理。鼓励患儿家长坚持每日院内治疗后进行家庭康复护理,以增强疗效。 2.2观察指标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GMFM量表(66项版本)[4]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表[5]进行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评估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 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对2组组内均数及组间均数进行比较。 3结果论文代写 3个疗程后,2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
8、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表12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GMFM、ADL评分比较((比)±s,分) 4讨论 脑瘫患儿活动受限主要是由于运动发育障碍引起,尤其以粗大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更为显著,且粗大运动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