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自然观在中国造园思想中的体现

和谐的自然观在中国造园思想中的体现

ID:25307583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9

和谐的自然观在中国造园思想中的体现_第1页
和谐的自然观在中国造园思想中的体现_第2页
和谐的自然观在中国造园思想中的体现_第3页
和谐的自然观在中国造园思想中的体现_第4页
和谐的自然观在中国造园思想中的体现_第5页
资源描述:

《和谐的自然观在中国造园思想中的体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和谐的自然观在中国造园思想中的体现和谐的自然观在中国造园思想中的体现  作为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东、西方哲学家作出了莫衷一是的回答,与西方物我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自然的顺应、遵循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理念,追求天、地、万物与人的平列共处、和谐统一。这一和谐的自然观深刻而广泛地影响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绘画、建筑、园林、武术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这一思想在中国园林之中更有着独具深意的具体体现,这正是晚明著名造园家计成的园林设计专著

2、《园冶》造园理本文由.L.收集整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和精神内核。  一  中国天人合一思想根源于历史悠久的农业小生产,一方面强调工具、劳作以利用自然而养生,同时又十分注意自然规律、重视天时地利的长久农业实践活动是其真正根源。①如看待同一件事物的正反两面,在远古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中,虽同样在自然中艰难探索,但西方的先哲在与自然的抗争中看到了人的创造力的伟大,骄傲地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格拉语);而中国人则体会到自然的神奇以及顺应自然的妙处。人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合规律性的四时季候、昼夜寒暑、风调雨顺对生产、生活的巨

3、大作用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留有深刻的印记,使人们对天地自然产生感激、亲近的情感和观念。人们开始对宇宙中的天、地、人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易经易传》)它将人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等要素明确为合一的状态。《易经》还说:天地养万物。人与天地合德,就要尊重天德、天道,遵守自然规律,爱护自然万物。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主张天、地、人都统一于象征着自然无为的道,庄子也说天地与我并生

4、,万物与我合一。西汉董仲舒从儒家的思想观念出发,认为天是万事万物的始祖,人间的伦常秩序也来自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②南宋朱熹强调: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朱熹把天理看成既是人的根本,也是万物的根本,天人相通,人物相通,天人合一。由此可见,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理念,并不为某一家一派、一朝一代之学说,而是几乎纵横贯穿整个中国古典哲学史,并渗化到各不相同的人生理想中。  综合言之,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存在于天地宇宙,只是天

5、地万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自然之道与人为之道的统一、和谐与和睦。合于天,便合于理,便合于伦常,在这里,人间伦理问题与天地秩序融为了一体,认为人生的理想是天与人的和谐。于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包含的不单纯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和最高道德境界的学说。  二  在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浸淫下,中国园林的造园理念与审美理想早已是中国丰富的美学思想的综合体现。无论是道家所强调的心斋坐忘、乘物游心,还是儒家强调伦理道德情感的内在修养而达到的天人合一精神,都是把主体的我与客观的自然之道相融合,同宇宙天地合为一体。

6、天人合一,既是人顺应天,也使天赋予了人格意义,故此,在中国园林中所表现的自然,经常是和社会的伦理道德感情渗透在其中的自然。  造园从根本上是在道的哲学思想主导之下,对自然进行提炼、加工和重构,是充分展示了生命的内在和谐、宇宙的生生不息的人化的自然,本质上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的目的。造园不仅显示了道家的天地之道,而且也要符合儒家的人道。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的道是建立在社会伦理道德的人道与自然规律的天地之道相通的基础之上。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7、,注重人的道德与人格修养。计成作为士人,少以绘名,善诗能文,其诗品和人品被人称可与秋兰、幽石齐美。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染,计成在其《园冶》造园理论中,渗透着这种浓厚的儒家道德观念和理想。  天人合一天地万物与吾一体的观念,对于儒家来说,对自然万物的审美观照只有作为人的道德象征才有意义。最早孔子在谈到自然的审美时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里,孔子将自然山水同人的人格情操联系起来,使人们在对自然的审美中,往往将自然美与人格情操、伦理道德相比附,将儒家道德观与自然天道相溶一致。把自然山水幻化为道德或人格的象

8、征,人们欣赏自然美所得到的愉悦正是由于在审美中包含着符合自己追求的道德的内容。《论语》中所提到的山、水、松、柏、兰等即是如此。后来,战国至魏晋时代的学者纷纷对孔子的这一观念进行了阐发,由此发展形成了的比德的理论,尤其是儒家思想将整个宇宙、自然、天地予以生命化、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