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道家哲学的角度解读蒙特梭利教育的“无为”

从中国道家哲学的角度解读蒙特梭利教育的“无为”

ID:25283746

大小:4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9

从中国道家哲学的角度解读蒙特梭利教育的“无为”_第1页
从中国道家哲学的角度解读蒙特梭利教育的“无为”_第2页
从中国道家哲学的角度解读蒙特梭利教育的“无为”_第3页
从中国道家哲学的角度解读蒙特梭利教育的“无为”_第4页
从中国道家哲学的角度解读蒙特梭利教育的“无为”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中国道家哲学的角度解读蒙特梭利教育的“无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中国道家哲学的角度解读蒙特梭利教育的“无为”从中国道家哲学的角度解读蒙特梭利教育的无为道家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只是要为的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的任意的为。一个人若是为得太多,就会变得有害无益。人为、任意,都与自然、自发相反。按照无为的学说,一个人应该把他的作为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内。将道家无为映射到的教育领域,就是儿童本位论,可以理解为遵循儿童的天性自由发挥,是人的潜能开释的过程。  蒙特梭利教育非常有特点,比如蒙氏教具以及师生关系。在蒙特梭利的教室里,孩子是科学家,老师是助手,负责给科学家准备一切他需要的东西。教师的要有保持沉默的力量,扮演的角色是观察者和指导者

2、。正如道家观念中的执道遂德,所执之道,是生命自然发展的总规律;所遂之德,是学生个体生命固有的本性特质。合格的蒙氏教师,既能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能从不同的儿童身上发现个体差异。蒙特梭利教育中,儿童的另一个老师是环境,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然发展,老师的作用自然而然的弱化了,蒙特梭利的老师一定要懂得无为。在蒙特梭利的教室里,老师的无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儿童具有吸收性的心智,他们获取知识一定是因为心灵的内驱力,而不是教师刻意的引导。蒙特梭利将儿童的学习称为工作,在蒙特梭利的教室里,儿童十分自由,教师不会突然把儿童叫过去学习点数,也不会有人强迫他去练习写字。正如老子所说以

3、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如果某个孩子取走一份涂抹颜色的工作,一定是五彩缤纷的颜色吸引了他。如果那个孩子认为夹珠子的工作很无趣,一定是他已经掌握了这项技能,他的手腕已经可以灵活控制,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已经得到了发展。这时候,教师的为,仅仅是给孩子一些建议,告诉他目前他做哪一份工作更合适。比如一个孩子本文由.L.收集整理想要练习写字,但是还不会握笔,手腕不知道如何用力。这时候老师会建议他先暂停这份工作,从涂抹颜色开始。如果孩子很好的掌握了这项技能,而还在重复涂抹这项工作,老师会建议他可以开始练习写字了,但是如果孩子不愿意写字仍然要继续涂抹,老师也不会强迫。等到孩子再次取出写字这份工作的时候

4、,这才是他的最佳学习时期。  其二,蒙氏教师注重行动的示范,而极少言语的提示,正体现了道家行不言之教的思想。在蒙特梭利的教育中,儿童掌握某种技能或发展某项能力也要在操作的过程中习得。老师看到某个孩子取出了一份新工作,而且这份工作也比较适合他目前的发展水平,就会走过来给孩子一些示范。如果孩子的动作有不规范的地方,老师是不会直接用言语指出的,而是重复刚才的规范操作,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和调整。在孩子操作的整个过程中,老师更像是一种孩子可以利用的资源,所有正确的操作都是靠儿童自己去发现,老师需要付出的就是耐心和正确的示范。  其三,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检验儿童做的正确

5、与否依靠教具的自我纠错功能。先说感官教具,儿童在学习粗与细的时候,把十个高度相同但是直径不同的圆柱体放入嵌板中,每一个圆柱体能都嵌板中的找到对应的洞。由于每个洞的直径与圆柱体的直径是一一匹配的,所以当儿童把十个圆柱体都成功放进嵌板了,那么所有的圆柱体都就都放入了正确的位置。再说数学教具,有份很有趣的工作叫加法蛇和减法蛇。儿童在做加减法的时候,会利用串珠来计数。串珠的基本单位是1到10,100,1000,如果题目是5+6,孩子会拿出一个代表5的串珠,再在串珠后面加上代表6的串珠,再数一数串珠有11个,于是得出答案5+6=11。检验的方法也是一个道理,由于5+6已经产生了十进制,孩子会拿一

6、个代表10的串珠和一个代表1的串珠,变成相同长度的加法蛇,11-6,就拿走10的串珠,补充一个代表4的串珠,于是剩下一个4和一个1,相加正好是5。于是这道题的验算顺利完成。  其四,蒙氏教育不主张外在的奖励,生命所固有的秩序感是人们形成纪律养成道德的内在动力。而奖励是指给予当事人一定的荣誉或物质的办法来鼓励他实施或保持某种行为。当儿童的内驱力被外在的功利替代时,奖励就变成了枷锁,限制了幼儿生命力的真实展现。奖励没有减少畸形,反而在制造畸形。当儿童在进行静默练习时,教师拿巧克力和糖果来奖励达到要求的儿童,结果所有儿童拒绝拿糖果。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经常拒绝奖励,这标志着他们在尊严感的意识方

7、面的一种觉醒。老子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可见欲,是民心不乱。尚即推崇,贤即贤能,奖励好人动机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会有人想办法争取表扬。因此不推崇贤能,不标榜好人,就不会导致许多伪装的言行。老子的思想与蒙特梭利的思想,在奖励上又一次不谋而合。  蒙特梭利的教室里,老师是无为的老师,但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做精神的准备。教师必须一开始就研究自己的缺陷,以及自己的坏脾性,而不是过分迷恋于儿童的脾性,迷恋于纠正儿童的错误。因为教师要在了解孩子上做足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