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271836
大小:57.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19
《以“生生之物”写“物之生生”——黄独峰中国画的写生观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生生之物”写“物之生生”——黄独峰中国画的写生观探析卢宗业韦文羽关于“师法造化”一词,人们并非陌生甚至觉得有点老生常谈之感,不屑一顾,但又有谁能够真正理解个中真意呢?有人干脆把写生叫做“师法自然”,这是极其肤浅的认识。就“写生”这个概念而言,它也有着理解上的差异性,同样是对景作画,中国画家面向山川操笔运墨谓之写生,西洋画家对着一组静物上测下量亦谓之写生,然而写生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这当然是由中、西绘画美学思想的差异所致。即使就中国画这个范畴来说,不同时代、不同画家也有着不同的写生观点。从唐代张璪的“外
2、师造化”到元赵子昂的“到处云山是我师”再到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他们都主张写生,试看他们的作品面貌之差异何其大矣。“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赵孟頫重“古意”而石涛求“变化”,因此写生结果之差异当然就不足为怪了。黄独峰先生学养丰厚,通晓中西,对如何“师法造化”自然有自己的独到认识。他曾说:“要提高艺术水平,就要不断地进行艺术实践,多去体验生活,师法自然。”黄独峰所谓的“艺术实践”和“师法造化”观,指的就是“写生”这一常旧常新的问题。黄独峰先生指出:“写生自可博物,久之自可通神,以前物为师,以生机为运。
3、”①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析知黄独峰“写生思想”的过人之处,那就是“物”、“神”俱重。毋庸置疑,在绘画艺术中,“形”和“神”是相辅相成切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任何时候任何发展阶段,形和神的问题只有侧重点不同,没有舍此保彼之说。如果一味地强调某一方面,艺术就会出现严重的危机,结果不仅会导致顾此失彼,而且也会抵消了自身的存在意义。过分地强调形的塑造,夸大物趣,就可能把写生变成写“死”(物);反之,过分执着于神的传达而忽视形的作用,结果只能是“神”和“物”同归于尽。作为中国画的一个最大的特征是其写意性,这就决定了它的
4、创造过程是由“物境”经“情境”再到“意境”的过程,因此也决定了“神”对“形”的支配地位。孔子说:“辞达而已矣。”②意思是讲话不要太啰嗦,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中国画的写生也应该如此,面向自然万物,必胸中有数,不能见啥画啥,“役于物象”,只要能“合于道”就无须在意笔墨多少,形似与不似,甚至“可忘物象”。所谓笔愈简情愈深,景愈少境愈远,正是中国画始终要追求的目标。更进一步地说,黄独峰中国画的写生观就是:以“生生之物”写“物之生生”。这是科学的绘画观,符合唯物论和辩证法。宗炳说画山水要“澄怀味象”,没有说澄怀
5、观象或看象,味者,精神之发掘也,足见宗炳也是极推崇神似的。但他并未完全抛弃物象,他说:“山水以形媚道”,无形道将焉附?作为画者就要去用心发现并表现出那可“媚道之形”从而达到合于道的目的。应指出的是,虽然宗炳说山水以形媚道,但并不能代表所有形态皆可媚道。如果任何物形皆可“媚道”,那么人人皆可成为画家。其实不然,艺术更多需要的是聪明的“慧眼”去发现“含道”之物形。正如罗丹所言,美(艺术)在于发现。大千世界并非所有的事物都能令人感动,如我们看到一些景象时会说它死气沉沉,毫无生机,而看到另一种景象却会说它生机勃勃
6、,一片盎然。还有看见一件东西我们可能毫不犹豫地指责它死板、僵化,而看见另一件东西却可能被它的鲜活、灵动所折服。艺术在于发现,怎么去发现,艺术修养另当别论,对于画家来说,“写生”当然是重要途径了。鉴于此,黄独峰先生说:“见一花一萼谛视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则韵致风采,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矣。”③他教导学生说,写生首先应学会观察,力求做到“知天、知地、知人、知物”。知天就是察四季不同;知地就是感南北气候差异;知人就晓培养之功;知物就是要“致广大而尽精微,总的说来就是要格物致知”。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
7、而后晓声。”写生是手、脑和眼并用的绘画实践活动,也只有不断地写生才能更有效地训练自己观察和表现的能力,从而达到格物致知。对此荆浩早有所悟,他于《笔法记》中写道:“太行山有洪谷……皆古松也……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④荆浩画古松先遍而赏之,在操笔写之,达数万本才写出古松的真精神,这说明了写生过程就是“知”与“行”的统一。看到了、发现了能否写出来是两回事,用黄独峰的话来说,写“生生之物”是一个层面,写“物之生生”是另一个而且是更高级的层面,只有从第一个层面进入到第二个层面,才能达到写
8、生之目的。观察并发现、感悟为“知”,用笔墨去表现就“行”。对此黄独峰亦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读万倦书”一定要和“行万里路”(写生)有机结合起来,不要以学力而过于自信,要不断地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唯有自然造化才是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做,观于天地之谓也”。⑤庄子大意说,大美在于天地;明法在于四时;成理在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