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音乐课中的提问和理答

巧设音乐课中的提问和理答

ID:25265913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9

巧设音乐课中的提问和理答_第1页
巧设音乐课中的提问和理答_第2页
巧设音乐课中的提问和理答_第3页
巧设音乐课中的提问和理答_第4页
巧设音乐课中的提问和理答_第5页
资源描述:

《巧设音乐课中的提问和理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巧设音乐课中的提问和理答巧设音乐课中的提问和理答一、寻找兴奋点,巧设问题,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不经意间看到这样的信息:100%的学生喜欢音乐,但80%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在笔者从事音乐教学实践的十几年看来,这个结果似乎很有市场。其中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冲突是基本源动力。因而,巧设提问引发学习音乐的兴趣,让音乐课堂呈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状态尤为重要。  在许多人的眼中,音乐课堂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可问、可答的,不就是听、唱、说、跳吗?其实不然,音乐课要上得好,还真离不开教师课前精心的问题设计和理答。好的问题能够点击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知道音乐

2、课堂也有这么多的学识,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欣赏《鼓乐铿锵》这一节,很多教师感到头痛,没有旋律的民间打击乐学生觉得嘈杂、不爱听,于是大多教师抱着尽量回避的心态跳过这个单元,或草草敷衍了事。学生连听都不想听,就更别谈让他们产生聆听我国传统民间音乐、探究音乐风格等愿望、增强民族自豪感了。那如何让学生能接受它、走进它、了解它甚至喜欢它呢?笔者便从学生的兴趣点下手,寻找兴奋点,巧设问题如:谁认识汪涵?同时播放收视率十分高、学生们大多爱看的湖南卫视娱乐节目123期《天天向上》,学生们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爱屋及乌,他们喜欢看《天天向上》,因而也不排斥123期里面的打

3、溜子内容了。此时老师就要利用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将问题提出:你能听出有哪些乐器在演奏,他们的音色如何?其中有一件是世界上演奏速度最快的乐器,它非常神奇,它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请注意聆听。运用该乐器的神奇与神秘吸引学生认真聆听音乐,听辨音色,当激起学生的认知欲并产生再次聆听音乐的愿望后,及时提问:你们知道刚才听到的乐曲演奏形式是什么吗?让他们结合思考:该曲的音乐风格,什么节奏经常出现,打击乐的审美格调等问题认真聆听感受。于是学生马上就能结合音乐感受到是民间的独特的原生态的感觉。由于设计的问题切合学生的生活,激起了学生对这一课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进程也就势如破竹

4、,很容易完成了。  二、立足知识点,巧设问题,让课堂教学风生水起  有问才有答,问题能不能答,好不好答,答成什么样子,很多情况下是由提问决定的,提问大有讲究。问什么?问哪位?怎么问?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教师课前必须充分设计好问题,利用问题把学习引入学习目标。  例如讲授《锦鸡出山》时先立足什么是打溜子?在讲解相关音乐要素与音乐风格、情绪的知识内容时,笔者通过完整与分段欣赏,每次提出不同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引入,让学生体会到作品音乐结构、速度、力度、节奏等与音乐风格和情绪之间的关系。  第一遍欣赏全曲时,先让学生关注:1.作品的情绪风格。2.作品

5、的音乐结构。3.作品的力度与速度。这样的设计意图是先利用最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学生很轻松地初步感受打击乐的基本特点。  第二遍分段欣赏,让学生对比感受:1、节奏、力度、速度有什么变化?2、作者是怎样(通过那些音乐要素)来体现斗鸡情景的。老师可将其中的锣鼓经节奏进行对比演唱,让学生感受变化显得更坚定、有力、有节奏感。通过对比感受,让学生感受音乐要素的变化对作品内容表现所能起到的坚定、有力、节奏感和冲击力作用。这个设计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感受、聆听,思考、理答。  第三遍选择重点乐段复听,请学生关注:1.第三乐段的节奏与速度是怎样变化的。2.根据音乐

6、的变化进行节奏模拟。这个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聆听、击掌跟唱中感受、认识节奏,它让音乐更富有推动力,也更能突出后面的锣鼓经练习。而一些学生可能较难在听觉上感受节奏速度,但加上击掌模拟这一身体律动,感受起来就容易了,通过这样的律动让学生感受到该曲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继而认识相关知识和它的作用。当师生互动探讨这些问题后,学生们不难明白正是由于这些音乐要素决定了乐曲的音乐风格和情绪。  其次,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层次性,要引导学习逐层深入。  第二遍分段欣赏时笔者设计的问题(从有什么变化到是怎样变化的)如下:根据乐曲选择正确的标题,结合标题进行节奏创编。这样引导学生

7、逐层深入了解打击乐各音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与相辅相成关系。既让课堂轻松活跃风生水起,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吃透了作品。  第三,提问要符合学生实际,难易恰当。  教师的提问最忌过于直白,提问过于直白,设计那种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简单提问,常常退化成无效理答。课堂理答成为喊口号,动嘴不动脑,长此以往,扼杀学生的积极动脑思考能力,养成惰性。反之,提问过于深奥,学生难以领悟,导致课堂教学设计思路被打断、计划难以如愿完成。因为深奥使学生回答问题时产生畏惧心理,因而可能畏惧本学科。同时,我们也反对含混笼统、故弄玄虚本文由.L.收集整理的提问。在教授、欣赏《阳关三叠》时

8、,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大唐如此繁盛,作者的离愁是为何?作者通过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