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12034
大小:4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0
《有效提问,智慧理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科论文:初中数学学科有效提问,智慧理答【内容摘要】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有效提问,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信,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深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智慧理答能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形成师生互动的有效课堂。让学生在自然有效的问答中探究思索,使“冰冷的,无言的”数学知识通过“过程”变成“火热的思考”。【关键词】提问理答技巧师生互动生成教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数学教学中,有效的课堂
2、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又能促进师生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用问题串起课堂,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智慧理答呢?一、设计适度、有价值的问题1.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赞可夫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五秒钟就有多数人刷地举起手来,是不值得称道的。”所以课堂提问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设问,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从而启发学生思考,达到巩固知识、调控教学情境的目的。在复习巩固“等腰三角形”时
3、,有一位老师为了解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掌握情况,先后问:“什么叫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判定方法?”。听着学生流利的回答,老师非常满意。事实上,学生回答的只是一些浅层次记忆性知识。如果在新课上完较长时间后,让学生来回答这几个问题,可能就没那么顺利,至少要花上好些时间吧。效果又如何呢?我觉得不如将知识点的提问编进题目当中:(1)如图①,在△ABC中,AB=AC,,AD为BC边上的中线,你能得到哪些结论?看谁厉害。(2)如图②:DE⊥AB,DF⊥AC,则DE与DF有图①图②
4、何数量关系?看谁的方法好。(3)连接EF,△AEF的形状如何,有哪些方法?在在回答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时,需要综合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5,并把这些知识经过思索、探究后才能寻求问题的所有结果。学生都爱表现自己,所以不由自主地就开始思考了。这样每位同学都能得到一些结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也都是十分有益的。2.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有效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激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老师给出
5、问题后学生无言可答。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还是问题太难?都不是,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目标不明确,使得学生找不到回答的方向和思路。例如在前段时间一位教师上“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3×3×3×3,(-2)×(-2)×(-2)×(-2)让学生仔细观察,接着问:“观察一下,什么是有理数的乘方?”学生根本就无从着手,于是有几个较聪明的学生就直接从书本上找到了概念读了起来……这样的引入显然没有激起学生的思维,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我觉得可以再写两三个例子。如:10×10×10,(-0.5)×(-0.
6、5)×(-0.5)×(-0.5)×(-0.5),分两部分进行提问:(1)是什么运算?(2)各因数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的思考就有针对性,得出有理数乘方的定义就容易得多,从而为本节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开好头。3.问题需要适宜的情境课堂提问要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不断点燃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上“合并同类项”时,面对一连串的代数式,没兴趣。创设适宜的情境,却能达到意想不到得的效果。如果按下面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就高多了。先在板书题目:求代数式7a3+3a2b+ab+a+3a3-3a2b-1
7、0a3+b的值,其中a=1,b=2。“今天,郎云圣同学(一位较调皮成绩也不太理想的男生)要和大家来个计算比赛,看看是他算得快还是你们算得快?”下面的同学都很得意,他也胜券在握(当然事先已悄悄告诉他只要计算a+b+ab就行)。当下面的同学还在奋笔疾书时,他报出了答案,比计算器还快。“高”!一个个非常怀疑,正在纳闷,老师紧接着,“那你们来定a和b的值,再试试!”结局当然还是未能更改。再告诉学生:这里有一个法宝,你们想知道吗?学生的“胃口”马上被吊了起来。当然,也借机告诉这位同学,只要学好数学知识,掌握方法,你
8、就能真的这么厉害,让人羡慕啦。54.问题要有层次性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现代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思维难以展开,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启而不发,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将分层教学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提问中去,“量”学生之力而“为”。要鼓励所有的学生认真思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愿望。通过不同层次的提问,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