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244617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9
《pcrsscp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中fadd基因突变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PCRSSCP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中FADD基因突变的研究【摘要】检测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FasassociateddeathdomainprotEin,FADD)基因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中的突变情况,以探讨该基因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chainreactionand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PCRSSCP)检测74例NSCLC原发灶癌组织及13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FADD基因突变情况。结果74例NSCL
2、C组织中检出5例发生FADD基因突变,FADD基因突变与癌的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rs=0.378,P=0.001),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结论NSCLC中存在着FADD基因突变。FADD基因突变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关键词】肺肿瘤突变FADD基因PCRSSCP 0引言 肺癌组织中癌细胞凋亡水平受抑是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涉及到一系列凋亡相关基因的改变及异常表达[1,2]。参与调控细胞凋亡的蛋白很多,研究证实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FasassociateddeathdomainprotEIn,FADD)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死亡结构域蛋白,在多种
3、细胞表面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35]。NSCLC中存在着多种凋亡相关基因的突变[6],而有关肺癌组织中FADD基因突变的研究,国内外报道尚为少见。为此,我们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FADD基因在NSCLC中的突变情况,以探讨该基因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标本62例肺癌组织及13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取自武汉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存档的1998年1月~2002年7月的组织蜡块,12例新鲜肺癌组织为2002年6月~2003年3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男性50例,女性24例;年龄43~71岁,中位年龄56岁。按照分期,T1期17
4、例,T2期17例,T3期21例,T4期19例;N0期31例,N1期25例,N2期18例。 1.2模板DNA的提取石蜡包埋组织模板DNA的提取参考 FADD基因所在区域的杂合性缺失为NSCLC发生发展中重要的频发事件[10],正如Fas基因所在10q2324区域的杂合性缺失亦为NSCLC的频发分子事件,此外Fas基因的突变已在包括NSCLC的多种肿瘤组织中检见[6,11],但有关FADD的突变研究报道尚为少见。Fas介导的凋亡信号通路是诱发组织细胞凋亡的重要途径。然而,Fas虽广泛表达于正常和肿瘤组织细胞中,但是其表达并不一定能介导凋亡发生[12],提示了抑制Fas介导凋亡机制的存在
5、,其中包括参与Fas介导凋亡通路中相关基因的突变。 本次研究中,我们检测NSCLC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FADD基因编码DED区的第一外显子的突变情况,74例NSCLC中检出5例突变(6.8%),而13例癌旁正常肺组织无一例突变。我们检测所得到的突变情况与Shin等[6]首次报道的FADD基因在NSCLC中的突变情况极为接近,再次证实了NSCLC中存在FADD基因突变,这将为进一步揭示NSCLC凋亡调控机制提供新的线索。且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检见FADD基因突变的癌组织均为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统计分析显示FADD基因突变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N分期越高者,发生FADD基因突变的概率
6、越高,提示FADD基因突变在NSCLC淋巴结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肺癌的转移作为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从原发灶脱离、侵入淋巴管或血管、转移到另一部位或器官并继续增殖生长,无处不受到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打击;无一不是机体与肿瘤细胞对抗的结果。以往的研究产生这样的推测:肿瘤细胞要得以存活,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凋亡抑制机制,肺癌细胞在侵袭或转移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凋亡基因的改变及表达异常,并导致凋亡水平的降低,从而避免机体自稳态机制对变异细胞的清除,完成肿瘤细胞的转移,这可能是肺癌细胞本身在转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凋亡逃逸”现象[2]。我们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假设。【参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