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医对于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认识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对于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认识论文黄天生,朱生樑,何立人,程艳梅【摘要】急性胰腺炎是一种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疾病,祖国医学文献中无胰腺的专名。文章通过对历代文献的复习并结合临床,探讨中医学对胰腺、急性胰腺炎的病名及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关键词】急性胰腺炎;中医发病机制急性胰腺炎是一种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疾病,祖国医学文献中无胰腺的专名,但在许多文献中有与之相关的论述,历代医家对急性胰腺炎的认识有不同的见解[1]。现探讨如下。1中医学对胰腺及胰腺炎概念的认识祖国医学文献中无胰腺的专名..毕业,但在许多文献中有许多相关的论述
2、。《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二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元《十四经发挥》:“脾广三寸,长五寸,掩乎太仓,附着于脊之第十一椎。”清《医林改错》:“津管一物最难查看,因上有总提遮盖,总提俗名胰子,其体长,于贲门之后,幽门之左,正盖津门”。这些文献的描述都与胰腺的解剖相吻合。对于胰腺炎病名的认识,历代中医文献有不同的见解,如《灵枢·厥病》:“厥心痛,腹胀胸满,心万痛甚,胃心痛也。”《张氏医通·诸痛门》:“胃心痛者,多由停滞。滞则通之。”《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腹胀胸满,胃脘当心痛,上支两胁,咽膈不通,胃心痛也。”文献中对胃心痛
3、症状的描述与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较符合。《灵枢·厥病》:“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脾心痛者,如针锥刺其心腹,蕴蕴然气满。”“胃心痛”“脾心痛”都属于“厥心痛”之一,但“脾心痛”其疼痛的程度甚于“胃心痛”,与急性胰腺炎常出现上腹部的剧烈疼痛更为吻合。在本病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心腹胀满硬痛而手不可近”,“心下痛,按之石硬”以及冷汗淋漓、脉微肢厥等病象,又与中医之“结胸”“厥脱”等病证相似。《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医反下之,心下因,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因此,根据急
4、性胰腺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腹痛的部位和性质,一般认为本病属中医“胃脘病”“胁痛”“膈痛”“腹痛”“胃心痛”“脾心痛”等病证范畴。重症胰腺炎多表现为腹痛、呕吐、便结、黄疸等症状,属于中医“结胸”“厥脱”“阳明腑实证”等范畴。2中医对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认识对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中医学通过临床辨证认为,其发病部位在肝、胆、胃,常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肝气郁结,湿热内蕴,横逆犯胃,最终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历代医家认为其病机是外邪侵袭、情志失畅、饮食不节、虫积内积及创伤等导致湿热积滞中焦,而致气滞血淤。近年来,对本病的病
5、因病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吴乃光等[2]认为该病病机为湿热遏伏,结石淤阻,化毒化火,不通则痛而致;治疗以通为用,应清胰利胆、导下止痛为主。莫绍雄等[3]认为该病病机为气滞湿阻、淤凝不通、郁久化热、湿热搏阻中焦,以理气攻下、清热解毒为治则。余涛等[4]认为急性胰腺炎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应分期论治。早期多以阳明腑实证为主,应清热攻下,急下存阴;中期多见湿热困脾,气滞血淤证,治宜芳香化湿,健脾益气,活血化淤;后期多见脾虚血淤,治以健脾益气、活血化淤。袁甲平[5]认为本病多由于外邪侵袭、暴饮暴食和情志不舒等因素而致病,虽病因不同,然病机均为病邪积滞。
6、崔应麟等[6]认为本病病机为湿热蕴结、气机郁滞、腑气不通,以疏肝泄胆、清热利湿、通腑泄下为基本治法。覃士明[7]认为本病多由于饮食不节、恣食肥腻醇酒而损伤脾胃,积滞于中,酿湿化热,邪热食滞互结,致脾胃实热和情志不遂,..毕业暴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克脾,致脾胃升降失常,或蛔虫上扰,湿热蕴结,使肝胆失疏而发病。根据病程进展及病变程度,临床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病机为气滞夹积,湿热蕴结肝胆,脾胃实热,腑气不通;恢复期为脾胃失健。胡蔓青[8]认为本病的病理关键在于淤。治以活血化淤为主。刘绍武[9]认为本病病机在于少阳、阳明合病,湿热蕴结于中焦
7、,郁、结、热、淤、厥是本病的关键环节。近来大部分学者根据临床实践,提出了毒淤互结是急性胰腺炎发病的观点。如李运伦[10]认为“毒”是急性胰腺炎发生的基本病机,血淤是病机演变的必然,毒淤互结是发病根本,与现代医学之氧自由基、细胞因子与炎性介质、微循环障碍等发病学说相吻合。据此提出解毒通淤为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大法,化淤应贯彻急性胰腺炎治疗之始终,通法是解毒通淤法的高度概括,是治疗急性胰腺炎腹痛的重要法则。综上所述,本病主要由于气滞食积,或肝胆脾胃郁热,进一步演变为热毒炽盛,淤热内阻,或上迫于肺,或内陷心包,或热伤血络,其病机关键是“实热内蕴,热淤
8、互结”的实证。病至后期则表现为脾胃亏损,气阴两虚。中医学对于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认识,是基于临床实践,逐渐地加以总结而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虽然不像西医学的认识那样深刻,但通过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