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155943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8
《新课程实施后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程实施后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新课程的实施已有几年了,作为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幸亲临这场改革,并经常到各地听课、培训、学习、交流,从而深切地感受到了这次课改的力度之大、收效之显著。但是,在新课改理念落实与新课程财会论文,..新课程的实施已有几年了,作为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幸亲临这场改革,并经常到各地听课、培训、学习、交流,从而深切地感受到了这次课改的力度之大、收效之显著。但是,在新课改理念落实与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对教学的质量产生了影响。我们应该把热情沉淀为理性,全面而理性地审视这次课改,使诸多问题
2、及时浮出水面,找出制约这次课改的“瓶颈”,使这次课改向良性而有序的方向发展。下面,我把自己发现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一、对自身素质的提高重视还是不够。工作中,有的教师重视新课改理论的学习,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也很及时,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明显显示出了底气的不足。课堂上,他们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激发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面对学生智慧火花的闪耀与碰撞,他们的思维和观念显得那么的老化和落后,他们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显得那么的力不从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要认识到在当今社会
3、中,任何一个人仅仅从学校拿到一纸毕业证书,还远远不能适应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他必须在实践中边干边学边充实,从为获取某种资本或者某种任职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断学习是最基本的。相信战斗在教育一线的每一位负责任的教师都会深有所感。二、教材的把握不透。新课程实施后,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了新气象,课堂结构的安排、节奏的把握、师生的交流等等方面都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但是,个别教师在学习了新的东西把一堂课讲得很好看的同时,却显出了对教材把握的不足。应该说,吃透教材是一堂课成功与否最根本、最关键的一个因素,也是显示一个教师的水平和实
4、力最关键的方面。这一点处理不好,那么整堂课的内容都无所本,即使讲得再天花乱坠也都是空中楼阁。要讲一篇课文,那么,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它想要告诉我们的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一定要把握准。例如:八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吆喝》,讲了20年代旧北京城里各行各业的小商小贩的各种吆喝声。学生初看这篇课文的时候肯定会有疑问,包括一些教师也会有疑问,吆喝声也能写成文章,还能上教材?萧乾是不是吃饱了没事干了,写这些东西。其实,作者写这篇文章落脚点很高,他写的不是一般的吆喝声,不是瞎嚷嚷,而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是一种艺术,而且是需要我们去继承、去抢救、去发扬的一种艺术。教
5、师在备课和讲课时必须上升到这个高度,课文才能讲好。既然这些吆喝声是一种艺术,那么他的艺术性表现在哪儿?只有讲出它的艺术性,老师在课堂上才有说服力。从课文中举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些吆喝声中包含着大量的修辞方法,如比喻、夸张、拟人、反复、对比、对仗等,另外,这些吆喝声还特别讲究,如讲究压韵、讲究声调、讲究节奏等等。教师能把这些挖掘出来,那么你的课才会显得充实。挖掘教材再一个注意的问题是个别教师对课文的难点、重点的把握不够到位。如:《端午的鸭蛋》中作者引用了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的一段话,作用是什么?有的老师讲课时单纯地从语言特色上去讲这显然不够,应首先从课文
6、内容上去探讨这一段话的作用。其实作者引用这段话是在为自己的观点做支撑:我汪曾祺老人家是大作家,说的话应该是有分量的了吧?这还不够,还有比我更有分量的,清代大学问家袁枚也说高邮鸭蛋好,这多有力量!三、角色转换还不到位,课堂参与不够。新课程实施以后,课堂上必须有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环节,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让学生分组讨论。那么,学生分组讨论了,老师干什么?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换自己的课堂角色。老师跟学生之间不再是水桶与碗的关系,而是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关系,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关系。这样的话学生分组讨论了,老师就不能站在那里不动,就不能只是在走道上走两
7、趟就完事,而应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探究。但是有的教师还是把这当成一种形式,还是放不下老师的架子,做得不够好。四、满堂灌式、包办式教学形式还零星存在。这违背了新课改理念。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课堂讲授一般不能超过20分钟。有的老师做得还不够,生怕学生不懂,生怕学生不会,不让学生说话,不让学生回答,一切有老师呢,于是,老师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忙忙碌碌地记。这样的老师以教初三的为多,带有明显的“初三”特色。五、课堂语言的卫生问题。课堂上,打击、批评、讽刺、挖苦性的语言不能用,不是尽量避免是绝对要避免,因为这
8、种语言对学生的伤害太大。工作中我发现,有的教师还不是很注意。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学校听课,老师请一个学生起来读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