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戒:德育难以企及的教育境界

惩戒:德育难以企及的教育境界

ID:25148884

大小:58.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18

惩戒:德育难以企及的教育境界  _第1页
惩戒:德育难以企及的教育境界  _第2页
惩戒:德育难以企及的教育境界  _第3页
惩戒:德育难以企及的教育境界  _第4页
惩戒:德育难以企及的教育境界  _第5页
资源描述:

《惩戒:德育难以企及的教育境界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惩戒:德育难以企及的教育境界[摘要]提到惩戒教育,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棍棒、辱骂和暴力等反教育行为。惩戒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行为习惯的层面规范人的行为,逐步把人的行为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转化,最后形成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倾向,自觉行善。惩戒教育是很难企及的教育境界。惩戒教育和体罚不可同日而语。[关键词]惩戒教育;体罚;道德教育;教育境界;反教育行为道德教育有个惩戒传统,是将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能力综合起来的一种特殊践行,它从行为习惯的层面规范行为,使道德行为逐步由他律转向自律,最后变为无律,无需道德判断和思考,凭借着直觉就导出向善的行为。这是德育的一个

2、境界,但却是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因为操作不好就容易“过”,特别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容易形成仇怨与对立。一、惩戒:古老的德育方式消融在现代文明中惩戒这种古老的德育方式,在中国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它往往借助规则或规则的象征物,如教鞭、戒尺等惩戒孩子,使之对规则产生敬畏感,道德的他律对道德行为产生作用,内化到他的生活中,规则逐渐同化为他的行为习惯,与个人融为一体,分不出哪些是外在规则要求哪些是自身固有的行为习惯,进入到这种境界后,道德自律的能力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甚至无需道德认知主观判断,良好的道德行为已经在不思量中产生。反过来,不断出现的良好的道德行为,又进一步促进和强化了道德认知的发展

3、。据报道,英国和新加坡等国,仍保留着鞭笞孩子的惩戒教育方式。惩戒作为社会赋予学校的一项管理职能是有法律依据的,这种职能对于学校的道德教育收效甚为显著,只是今天我们不能很有分寸地把握它罢了。从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看,道德的发展与智慧和认识的发展一样,呈现阶段性特征。在儿童道德发展的早期,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甚至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道德推理能力是幼稚的,不能准确地借助于假设进行道德判断,当然也就不能准确地定位他的道德行为。在这种状况下,惩戒教育有助于孩子认识规范,在规则下行事。澳大利亚有一家私立学校实行惩戒教育,该校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早晨按规定时间起床,一定要把被子叠

4、好,然后进行检查。一个孩子如果三次没有叠好被子,周六就没有假日了,要到农场劳动去。这就是一种惩戒。惩戒并不必然等同于打骂或体罚。很多人往往把惩戒与体罚混同起来,事实上它们不是一回事。体罚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但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好体罚的度,它常常会伤及孩子心灵,表面上虽然规范了行为,一旦没有了戒律,坏的行为会变本加厉地出现。尤其是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推理判断能力,已经能从道德动机的层面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罚这种简单的办法已经不能使其充分地发展道德认知能力。而惩戒作为一种教育职能,可以使孩子认同规范、融入规范,在规范允许下行使自己的自由,在儿童的道德认知能力还没有发

5、展到相应阶段的时候,道德行为已经超前发展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向善行为的自然导出,有时甚至不需要通过艰难的道德抉择,最终在一定的年龄,内心的良善与人外在的品格和行为互为表里,把内心的良善和人生意欲以及行动统一起来,发挥人内在的自我道德意识的力量。教育并不总是和煦的春风,甚至教育本身就具有惩罚的意思。汉字中教育的“教”字的甲骨文,由三部分构成:左边的“孝”实际上是由上半部分的“爻”和下半部分的“子”构成,右边的“文”实际上是一个人手执棍棒的形象。“爻”一般认为与八卦有关,即与教育的内容和宗教有关,“子”无疑是教育的对象-儿童或者下一代,“手执棍棒”无疑是教育的手段-惩罚。《学记》所

6、谓“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在教育的新时代下,应该将“手执棍棒”“怒吼”变成师生和亲子之间亲切的“对话”。二、无所畏惧:德育永远的隐痛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牵着母亲的手,来到百货商场的玩具部,看到了陈列于商店里的木马,便跃身而上。可木马只用于商店陈列,不提供给孩子游戏。店员们叫孩子下来,孩子赖在木马上,装着没听见。店员叫来了他的母亲,让他母亲劝说他下来,他还是无动于衷,怎么哄他都无济于事。在大家都没办法的时候,店员说:“我们商店特聘的儿童心理学家正好在,我们让他来想想办法吧?”心理学家问清楚情况后,走到孩子身边,悄悄地说了一句话,孩子一溜烟地下了木马,拉着母亲的手,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7、。心理学家到底和孩子说了什么话呢?他说:“你要是不下马,我打碎你的脑壳!”当然,这样的故事在教育上到底可取到什么程度,或者,我们从这样的故事之中,到底取其什么样的教育意义是大可讨论的。这里取一点,就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之中的畏惧感。我国目前的幼儿,说得夸张一点,就是想要天上的星星,祖父两代人都想爬到天上给他们摘下来,还有什么能让他们产生畏惧感呢?孩子犯了错误,不会遭到惩罚,甚至会得到“有本事”的赞许。孩子的一切行为后果都有家长负责,家长去收拾残局,给人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