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114365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8
《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摘要】当前,很多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在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应作如下改革:增开实践性强的科目,增加实践课时比例,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大实践教学设备的投入,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创新,以及建立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等等。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模式;改革 作为以培养系统掌握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能够在涉外部门和企业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
2、业,其培养模式应从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和重书本、轻实践的教学质量观和人才观转变过来,不断地对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和培养手段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和就业竞争能力,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培养模式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实践课程开设不足。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几乎都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并把高级等同于理论型,导致重理论、轻实务,以经济学科为本位,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必要的实践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专业技能
3、结构不完善。目前开设的带有实践性质的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务英语》、《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等,但这些课程不完全是实践性质的,其理论性也较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验》、《报关实务》、《国际货贷》、《外贸跟单》、《国际单证》则很少开设。 二是实践能力培养思想上不重视。在课程教学中,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学生外贸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只是简单地将课时缩短,降低理论知识深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几乎没有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本位转换。即使增加了一些外贸模拟实训课、专业见习和
4、毕业实习环节,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也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是实践性教学师资不足。专业教师大都来自高校毕业生,其知识结构以理论为主,先天缺乏实践经验,加上在高校评价机制以科研为主的背景下,不得不集中精力侧重经济理论研究,导致教师本身的实践指导能力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四是教学设施特别是实践教学设施不足。一是硬件设施数量不够,难以满足众多学生的需求;二是设备的维护工作不到位,部分设备由于种种原因受到了损坏没有得到及时修理补充;三是配置的实务操作软件较为落后,功能不全,难以保证教学的需要。
5、五是学习与考证难以挂钩。通过参加一些专业技能考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提高学生就业率。然而在很多实行学分制的高校中,专业证书的获得并没有相应地赋予学分,这就使得很多学生不得不为了修满学分而放弃参加考证的机会。 六是实习工作效果欠佳。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可是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该专业实习以分散实习为主,在实习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对学生的实习状况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另外,由于企业担心泄露商业机密,很多都不愿接纳实习生,即使接纳也不让实习生真正深入到外贸业务各流程中去,
6、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显然是不利的。 二、改革的方向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作如下改革: 一是增开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国际贸易实验》、《报关实务》、《国际货贷》、《外贸跟单》、《国际单证》等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帮助很大,应当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 二是增加实践课时,压缩理论课时。在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即总课时不增加的前提下,将实践课时的比例调高到10%以上,理论课时比例压缩到90%以下。 三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方面,从现有教师队伍中选拔从事实践教学的青年教师到外贸企业去
7、进行学习和锻炼,另一方面,从外贸企业中聘请专业人士到学校做兼职教师。通过这两种方式,共同推动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是加大实践教学设备的投入,更新和添置教学软件,特别是国际贸易实务、国际保险、国际结算、报关实务、国际货贷、外贸跟单、国际单证、国际商务谈判方面的软件。 五是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并参加各种专业技能考试。学生成功申报课题,公开发表论文,以及获得各种专业证书,均可给予学分奖励。 六是建立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与涉外机构、外贸企业(如海关,货贷企业、报关行、外贸公司、外资企业等)
8、建立包括实习基地在内的长期合作交流机制,这样既可以满足这些单位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要,又可满足学生实习的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结论 通过上述改革,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将会有明显的增强,其就业率也将会有所提升。不过,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而应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经过不断地反复修改才会有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