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095039
大小:61.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1-18
《冀教五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白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冀教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白杨》[冀教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白杨》]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说明这篇文章是现代作家袁鹰的佳作,虽然篇幅不长,却构思精巧,冀教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白杨》。从标题看,这似乎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其实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爸爸借助白
2、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教学建议1.课前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教师也要给学生补充,如:戈壁资料、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时,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出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
3、句子,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全文共有16个自然段,可分四个部分:1——3自然段:写戈壁的荒凉及时而出现的白杨。4——12自然段:介绍白杨。13——15自然段:爸爸借白杨表白内心。16自然段:写爸爸看到希望。3.细读课文,品味感悟。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找出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明线写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赞白杨→小白杨茁壮成长。暗线是爸爸的表
4、情:看白杨“出神”→讲白杨“严肃”→再看白杨,由“沉思”到“微笑”。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对重点段落要多读,可采取分角色朗读,准确把握人物心理活动,进一步体会、感悟人物的精神。 4.明确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借物喻人,也叫托物言志。文章借树喻人,写出白杨树的特点,由白杨的特点联想到无数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文章语言朴实、条理清楚,堪称佳作。《白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写田字格里的两个生字,领悟“茫茫、戈壁、浑黄一体、
5、清晰、高大挺秀、分辩、沉思、新疆”等词。2.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阅读、思考和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教案《冀教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白杨》》(..)。(二)教学重难点了解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的句子;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白杨》设计教师杜艳梅教学流程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激情导入1.出示彩图,认识白杨树,揭示课题。白杨树是我国西北极普通的
6、一种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没有柳树那样清新妩媚,更不能与观赏树木相提并论。而当代著名作家袁鹰在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白杨的时候,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为我们写出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白杨》。(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3.激情导入:现在,我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新疆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2.解决学生在读中出现的字词问题3.指导生字书写,教师在田字格
7、里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4.默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的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画出文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试着自己理解。5.播放录像:(在开往新疆的火车途经甘肃省和新疆的交界处,就要穿过被称为“八百里戈壁”的戈壁滩。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砾石滩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每当大风掠过,黄砂滚滚,遮天蔽日。整个地区人迹罕至,一派荒凉景象。)师提问,①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联系课文中的语句并结合课前查阅有关资料,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师提问,②(出示爸爸说的三句话)每一句话各说了白杨的什
8、么特点?(1)指读第一句,理解“从来”的意思,体会白杨的第一个特点。联系前文,哪些语句也写出了这个特点?(看录像体会白杨高大的特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