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068596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8
《基于微课程的中小学数学课程翻转课堂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微课程的中小学数学课程翻转课堂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1672-3791(2016)02(a)-0159-02 在一个60人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同时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但现在新技术的出现在教学中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及信息云端平台,教师会及时接收到他们的教学反馈,并能清晰的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差异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1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
2、会“数学地思考”,即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分析事物、思考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还往往是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存在着“考什么,教什么”的现象,从而降低了教学目标。 1.2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低 现代教学提倡要变“教为主”为“以学为本”,在教师的主导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度低的现象。 “讲解”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并非教师的讲解越多,学生就越能更好地理解问题,有些时候,学生会认为教师讲的内容自己都已明白了,太简单,不需要自己去思考,而教师又生怕学生不明白,一
3、味地重复讲解,会使学生只能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走,而不愿去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1.3教学方法不得当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学方法不当反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就是完全由教师安排教学程序,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比如学习应用题时,教师不是让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来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先自己给学生准备好解决问题要用到的知识。 2引入微课程和翻转课堂的思考 2.1微课程和翻转课堂概念 微课程则是微型课程的代名词。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老师指出:“微视频”需要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等结合起来,才
4、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广西师范学院郑小军老师把它归纳为“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翻转课堂的灵感于一名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汉和他创立的可汉学院,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晚上在家观看教学视频,第二天在教室里做作业和互动交流。因其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师讲授+课后学生作业”的教学安排,被称为“翻转课堂”。 2.2微课程和翻转课堂的结合 微课程不要仅仅作为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而存在,而应该通过与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当学生自己或在家长的督促下,在家自学微课,到了课堂上教师还有必要重讲一遍、或再重
5、放一遍微课程,教师该做的就是答疑解惑、组织讨论、强化练习、安排活动。此时,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就真正被翻转过来了。 3数学课堂实施个性化教学思路 目前的教学在大众化教育下,无法很好的解决精英教育的问题,无法实现差异化的教学,无法很好的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而展开因材施教。但现在新技术的出现应用到教学中会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及信息云端平台,教师会及时接收到他们的教学反馈,并能清晰的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我们实施差异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3.1现代网络化社会人的特征 (1)人的网络节点化。近几年,在有线网络、计算机,和以苹果ios、谷歌
6、Android为代表的系统移动终端及为其提供支持wifi、2G、3G、4G等移动网络的疯狂发展下,未来的人们会成为互联网络中的一个一个节点,相互联结,人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2)人的独立性被无限放大。“自媒体”的出现,让我们越来越清晰的看到,人们将越来越会超出集体、组织,进行独立表达。每个人都可以表述自己的观点。(3)人的个性化需求与日剧增。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就好像你拒绝食堂的大锅饭,想要随心想吃什么点什么菜一样。网络让人的个性化需求逐步成为可能。(4)人的知识与技能的有限性。毫无疑问,知识与技能在今天的社会中,已经无限扩张到人所能全部掌握的极限。人们需要面
7、对的是学习几千年人类社会所积攒下来的知识技能,尤其是近现代知识量的爆发和当代一系列的学术研究突破与技术创新。 3.2如何引入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学校数学课堂授课模式下,一对一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技术的发展正让个性化教育逐步成为可能,我们熟知的“翻转课堂”、以及“可汗学院”的突然出现,正是现代技术推动下,为满足个性化教学而出现的成功尝试。那么,要怎么样作出成功的尝试呢? (1)满足学生成为网络节点。教师和学生需能够随时通过各种终端联入互联网,形成节点,各节点相互联结并汇集于中心节点。节点互联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节点汇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