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良姜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良姜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freelHance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以及台湾等地区。近10年来,广东雷州半岛大面积人工种植高良姜,成为高良姜主要产地。高良姜以其根茎入药,具有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等功效,临床常用于胃寒呕吐、脘腹冷痛、嗳气吞酸等病证的治疗1。由于其疗效显著,很多学者对高良姜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笔者就近10年来高良姜药理研究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消化系统温中散寒是高良姜的主要功效之一,适用于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的呕逆、嗳气、泄泻、脘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脾胃虚寒证。可见,温中散寒主要是针对消化系统而言。1.1
2、抗胃溃疡作用高良姜具有一定抗溃疡的作用。朱氏等2给动物灌服高良姜醚提物和水提物都能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水浸应激性小鼠溃疡和盐酸性大鼠溃疡形成,但对消炎痛加乙醇型溃疡和结扎幽门溃疡形成无影响。高良姜丙酮提取物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盐酸加乙醇溃疡、氢氧化钠性溃疡和氨水性溃疡形成,对结扎幽门性溃疡亦无抑制作用。吴氏等3为了探讨高良姜超临界萃取物(CLJ)对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溃疡形成及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白介素-22(IL-22)的影响,以束缚2水浸应激性胃溃疡大鼠为对象,观察CLJ对大鼠溃疡指数及血清EGF和IL-22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
3、.freelL/kg剂量时就产生强而持久的止泻作用。显示了高良姜的温中止泻功效。1.3肠平滑肌调节作用张氏等5研究表明,高良姜水煎剂(4×10-4~1.2×10-2g/mL)呈浓度依赖性地增大离体兔空肠平滑肌的收缩幅度和张力。在较低浓度时,就能对抗六烃季钱和阿托品对离体兔回肠的抑制,但需较高浓度方能对抗肾上腺素的抑制作用,而对苯海拉明、异搏定、罂粟碱和美散痛的抑制离体肠活动无对抗作用6。提示高良姜水煎剂兴奋肠管活动作用可能与胆碱能神经和M-胆碱受体无关,而可能与其具有组胺样和抗肾上腺素样作用有关。但有报道,2×10-4g/mL的高良姜醇提
4、物抑制离体豚鼠回肠自发收缩活动及对抗组胺或氯化钡引起的收缩反应的抑制率分别为88.8%和69.7%。此种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所含的挥发油成分有关,因为高良姜挥发油能显著抑制豚鼠离体回肠纵肌和气管平滑肌7。高良姜水提物小剂量(10g/kg)明显减慢小鼠胃肠推进,高良姜水、醇提物和挥发油均能显著抑制兔正常离体肠管的运动8。显示了高良姜调节肠运动的功效。但也有报道,高良姜水煎剂不影响小鼠胃肠推进运动,呈浓度依赖性地增大离体兔空肠平滑肌的收缩幅度和张力9。高良姜超临界萃取物肠管解痉作用胆碱能机制的研究尚未有成熟的报道。吴氏等10通过在体实验,从胆碱能
5、通路初步探讨高良姜超临界萃取物的肠道解痉作用机制。用肠推进、肠管悬挂和贴壁压敏法观察高良姜超临界萃取物对在体动物肠管的作用,结果高良姜超临界萃取物具有拮抗毒蕈碱样受体的作用,可能是其治疗脘腹冷痛的作用机理之一。同时,利用离体实验,从胆碱能通路探讨高良姜超临界萃取物对肠道的解痉作用机制。用Magnus离体肠管累积剂量法观察高良姜超临界萃取物对兔离体肠管作用的量效关系,及其对不同浓度乙酰胆碱所致兔肠管痉挛的影响。结果提示,高良姜超临界萃取物对兔离体肠管收缩的抑制作用呈一定的量效关系,表现出非竞争性拮抗乙酰胆碱的作用11。1.4利胆作用利胆实验
6、发现,高良姜水提物仅有短暂的利胆作用,而醚提物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麻醉大鼠胆汁分泌。当给予醚提物0.4mL/kg时,胆汁流量增加约30%,且可持续4h2。因此,利胆作用很可能为《日华子本草》所说的高良姜治“反胃呕食,消宿食”的药理学基础。2镇痛抗炎作用温经止痛是温里药的主要功效之二,适用于风寒湿痹。张氏等12证实了高良姜水煎剂具有镇痛作用,吴氏等13对高良姜素以镇痛主要药效学指标进行研究,结果提示,高良姜素具明显的镇痛药理作用。在热板法、甲醛致痛和乙酸扭歪试验中,高良姜均显示明显的镇痛作用14-15。张氏等16对高良姜醚提物和水提物镇痛抗炎
7、活性的研究发现,给小鼠灌服0.4mL/kg和0.8mL/kg醚提物,或10g/kg和20g/kg水提物都能减少乙酸引起的扭体反应次数和延长热痛反应的潜伏期。高良姜水提物在上述剂量时又都能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壳炎性肿胀和降低乙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给大鼠灌服5g/kg和10g/kg的水提物也能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足趾肿胀,显示出镇痛抗炎活性;而高良姜醚提物对炎症模型很少有活性。陈氏等17利用聚酰胺柱层析和硅胶方法分离出高良姜素和山李素两者混合晶体和单晶,并根据药理药效学追踪试验证明均具有镇痛和止呕的药理作用。3抗缺氧作用回阳救
8、逆是温里药的主要功效之三,适用于阴盛阳衰或亡阳虚脱所致的畏寒蜷卧、四肢厥逆、血压体温降低、面色苍白、脉细微或虚数等休克症状。提高机体的抗缺氧能力,有助于机体渡过休克难关。张氏等18进行了抗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