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粪肠球菌毒力因子gele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粪肠球菌毒力因子gelE研究进展孟庆君,高原,吕娜(内蒙古民族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内蒙古高校毒物与动物疾病监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内蒙古通辽028042)摘要:粪肠球菌与多种感染相关,明胶酶是其主要毒力因子之一,它影响粪肠球菌毒力,与粪肠球菌生物被膜形成有关。现对gelE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进行综述。.jyqkycinI[11]。SiamycinI在亚微摩尔浓度抑制明胶酶和明胶酶生物合成激活信息素的生产,并在微摩尔浓度以上抑制粪肠球菌细胞生长。定量分析fsrBDC和gelE-sprE转录物显示
2、,siamycinI在亚致死浓度下抑制两个转录物的表达。即使向培养物外加过量的明胶酶生物合成激活信息素,siamycinI还是抑制明胶酶生产。这些结果表明,siamycinI以非竞争性方式,通过fsrC-fsrA双组分调节系统抑制GBAP的信号肽。亚致死浓度的siamycinI也抑制生物膜的形成。4明胶酶调节器fsr和丝氨酸蛋白酶(sprE)4.1fsr调节器粪肠球菌产生金属蛋白酶,可以降解宿主细胞基质相关分子。大约有60%的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产生金属蛋白明胶酶。明胶酶的表达是通过控制总体的毒力调
3、节位点fsr[12]。明胶酶基因上游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下游发现3个agr相似基因fsrA,fsrB和fsrC,X.Qin等[13]试验表明agr相似基因可能是自我调控,而且他们调节gelE和sprE表达,且gelE和fsr均是产生明胶酶所必需的。测试的fsrA,fsrB,sprE突变株小鼠腹膜炎模型显示,与OG1RF标准株相比,sprE和agr相似基因突变株非常显著的延长了小鼠的存活时间,与此前报道有相似的发现。在这个模型中,sprE和agr相似基因有助于增强粪肠杆菌OG1RF株的毒力。几个使用动
4、物或线虫模型的体内研究已经表明,fsr系统有助于提高毒力[14]。fsr位点包含4个基因,分别为fsrA、fsrB、fsrC和fsrD。在该系统中,明胶酶生物合成激活信息素(GBAP)形成一个环状肽,作为自诱导肽。GBAP的前多肽原是由fsrD翻译,然后经FsrB诱导处理,从而使GBAP达到成熟形式。当GBAP细胞外浓度积累达到阈值水平时,约为1nm,它则触发由组氨酸激酶(fsrC)和反应调节因子(fsrA)组成的双组分调控系统。活化的fsrA诱导fsrBDC转录表达,它包含一个自动调节的循环,产
5、生一种GBAP信号肽辅助剂,并最终诱导gelEsprE转录。4.2丝氨酸蛋白酶(sprE)吴等[15]利用BLAST将肺炎链球菌htrA蛋白酶编码基因与粪肠球菌染色体基因组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粪肠球菌有一个全长为851bp的开放性阅读框与肺炎链球菌htrA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被命名为sprE。进一步研究表明,sprE基因在细菌抵抗外界温度环境中具有一定的作用,sprE基因在细菌抵抗外界氧化环境中也有重要作用。sprE基因可能是粪肠球菌抵抗宿主内环境以及致病较为重要的因子,能够通过对它的突变降低粪肠
6、球菌的毒力,获得减毒的粪肠球菌菌株[16]。5结语肠球菌医院感染病例逐渐上升,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因此研究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相关遗传基因调控,维持机制以及和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不断深入研究,一定能找到治疗细菌生物被膜菌有关的感染疾病的有效途径,为新型减毒活疫苗的研究提供线索,为发现新途径攻克细菌耐药难题奠定理论基础。.jyqkentconsideringantibioticresistanceinDenmark[J].UgeskerLaeger,2002,164(18):238
7、6-2390.[2]Sanchez-anchez-siols,Perez-GiraldoC,MartinP,etal.PathogenicityofEnterococcusspp.Characteristicsof169hospitalisolates[J].EnfermInfeccMicrobiolClin,2000,18(4):165-169.[3]SuYa,SelavikMC,MakinenKK,etal.NucleotidesequenceoftheGelatinasegene(gelE)
8、fromEnterococcusfaecalissubsp.Liquefaciens[J].InfectImmun,1991,59(1):415-420.[4]CoburmPS,GilmoreMS.TheEnterococcusfaecaliscytolysin:anoveltoxinactiveagainsteukaryoticandprokaryoticcells[J].CellMicrobiol,2003,5(10):661-669.[5]李湘燕,郑波,李耘,等.粪肠球菌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