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027352
大小:56.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5
《从教师的发展看学校实施的精细化管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教师的发展看学校实施的精细化管理甘肃省合作市中学747000一、精心设计和精心培育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逐步树立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正确的育人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理念、校训、校风、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精神力量,学校除明确具体地加以提炼和展示以外,重要的是进行细化和渗透,使之内化为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取向。二、从建设学习型学校入手培养教师持久的学习力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我们处在一个十倍速变化的时代,处在快速变化中的人们不断探寻能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根木之道。杰
2、克韦尔奇说:“一个组织最终的竞争优势有赖于其学习能力。”因为,学习木身就是一个系统,它几乎囊括了管理中的所有重要因素,如人、组织、决策、沟通、技术等等,是一个持续的修炼过程。通过周密筹划的学习过程,学校不仅可以提高内部资源、知识的利用率,不断创造出新知识,而且可以从各方面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弥补缺陷与不足,全面提升竞争力。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源于学习力的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成长过程就是学习力转化为竞争力的过程。学习力是学校生命力之根、竞争力之木、创造力之源!学校要改变以往的学习观,不能把单纯的看书和抄录笔
3、记看作主要的学习,而要把“为了工作的学习”、“在工作中的学习”和“为了改进的学习”、“为效率而学习”当作学习之木,把工作和学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使教师的学习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达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学习境界。三、从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入手,力求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突破教师培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从宏观上谋化,乂需要从微观上推进,既需要从理念上引领,乂需要从操作中指点,既需要从总体上促进,乂需要分类组织实施,既有单向的接受和模仿,更需要双向的互动式交流,但核心0的在于参加培训者
4、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精细化的培训需要指导者成为教学参与者,和培训者成为共冋的培训主体,在合作、互动、交流中共同完成培训。四、注重培养教职工的精细意识今后的竞争更是细节的竞争,学校只有注重细节,在每一个细节上做足功夫,建立“细节优势”,才能保证基业常青。观照任何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他的行为是单一化的;一个教师他以何种态度对待工作、对待本学科、对待学生、对待管理将直接影响他的工作效率。一个教师在追求成就过程中的态度如何,比他最后的成就有多大更重要。再说,一个教师能否成功,实际上就看他对待教育教学的态度
5、如何。态度决定出发点。于教育教学而言,没有不重要的工作,只有不重视工作的人。只有态度改变了,我们才能改变事情。不句的态度成就不句的人生。冇什么样的态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而行为决定结果。工作不管大小,都要全力以赴,力求做到最好,应该是每一个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的信条。这种原则就是事事都要善始善终,都必须冇PDCA循环原则,而i要螺旋上升。PDCA指计划(Plan)、实施(Da)、检查(Check)和总结(Action)。一个学校要做到重视细节管理,将细节管理真正执行下去并不难,难就难在一如既往地坚持。比如,我校就课前
6、、课内、课后的教学和管理细节提出具体规定:要求全校教师要牢固树立质量形成于过程的思想,使每一堂课的每个步骤以及各个教学环节都科学、规范、高效,力争做到堂堂清、tl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把教学质量管理从传统的质量检査、“事后把关”、“秋后算账”转移到质量形成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上,然后通过频繁的听课强化细节的完成,取得了好的效果。五、激发教师潜能,信任尊重教职工,帮助他们成功古人云:“凡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师职能体系的大冰山上,“知识、技能”只是水上部分,而隐于水下不易测量的教师态度、个性、内驱力等情感智
7、力部分,却是挖掘之“本”,也是学校发展的强人驱动力。随着教师的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学校要适吋引导教师的工作观由“工具性”工作观(工作是达到0的的手段)转变为“精神层面的工作观”,学校重视效率的同时应更了解人,包括人的创造力、潜能,把人看作是一个追求自我实现、能够自我管理的社会人,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人的管理不仅仅是关心人,激励人的积极性,而是开发人的潜在能力,而非用制度控制迫使人勤奋工作。事实上,在走向精细化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要把开发人力资源、激发每个教师的工作热情放在首位。传统的管理理论主张管理者对教师在
8、情感上予以尊重和关怀,但这种尊重和关怀更多的只是工作之外的一种附加和施舍。精细化管理把人看作是一个追求自我实现、能够自我管理的社会人,给员工提供环境和条件,让员工在工作中去领悟生命的意义,通过工作中的自我超越以获得精神的满足,把生命价值的取得由传统的、外在的“物”的满足转为内在的“精神”的满足,从而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