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李皋内伤热中证

浅议李皋内伤热中证

ID:25013286

大小:57.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7

浅议李皋内伤热中证_第1页
浅议李皋内伤热中证_第2页
浅议李皋内伤热中证_第3页
浅议李皋内伤热中证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议李皋内伤热中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李皋内伤热中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中图分类号】R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6)6摘要:“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内伤热中证是李皋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伤热中证”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李皋从《内经》“病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体会到内伤病的症结在于脾胃气虚,升降失常,气火关系失调,而产生内伤热中证。李皋认为在脾胃内伤病初期火热亢盛的病理表现,即“热中”,后期阴寒内盛的病理表现,即“寒中”。木文拟从李氏对内伤热中证的治疗法则出发,浅谈对其认识。关键词:内伤热中证;补其

2、中;升其阳;泻其火1概念“热中证”是“脾胃内伤热病”最具代表性的病证,是对内伤热病初起时一系列表现的概括。“热中”一词首先出现在《脾胃论·卷中·气运衰旺图说》一文[1]:“此初受热中,常治之法也。”所谓“初受热中”,就是脾胃内伤病的发病首见之证为“热中证”之义。2病因病机2.1热中证的病因:“饮食劳倦,喜怒不节,始病热中。”(《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李皋将热中证的致病因素归纳为,饮食不节、劳役过度和情志所伤三个方面。2.2热中证的病机:李杲的脾胃学说以“百病皆由脾胃袞而生”[2]这一基木观点立论。认为脾胃不足时会出现火热内生

3、,由于这种火邪不是由外感六淫,而是由饮食不节,形体劳役,七情内伤所致,病生于内,属阴,李氏称这种邪气为“阴火”,称这种阴火内盛的病证为“热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故根源是“阴火”的出现。3治疗3.1针对内伤热中证的主要病机“脾胃气虚”,李皋在治疗该证时采用“甘温除大热”的原则,即“补其中、升其阳、泻其火”治疗大法。他强调升阳益气,在于使胃气上升,元气充沛,则阴火可自敛。以下通过对其代表方的分析以加强对此

4、治疗大法的认识。3.1.1补中益气汤:“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李皋认为:“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盛,而乘艽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芪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伤元气。上喘气短,人参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温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而白术能“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内外伤辨惑论》曰:“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力•……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故升麻、柴胡升清提陷,提升中气,稍散脾阳以助阳升阴降,气机畅达。陈皮理脾胃失常之气机

5、,畅通中焦枢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辛甘为用”。若兼有湿热,可用调中益气汤(橘皮、木香、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苍术、黄芪)加生地黄、黄柏,在补中益气基础上略作加减,加强清热燥湿的作用,体现“泻其火”的治疗原则。3.1.2升阳散火汤:方中柴胡、升麻、葛根、羌活、独活、防风起到升阳散火的作用。其中柴胡以发少阳之火为君;升、葛以发阳明之火,羌、防以发太阳之火,独活以发少阴之火为臣,此皆味薄气轻,上行之药,故升举其阳,使三焦畅遂,而火邪皆散矣。人参、炙甘草甘温补中,生甘草、白芍酸甘化阴,起到透发火郁、宣达阳气的功效,iL有芍、草酸敛甘缓,散中有收,使阳气不至于透散无度。体现

6、“补其中、升其阳和散其郁火”的作用,对火郁导致之阴火最为适合。3.1.3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本方柴胡升阳益气,羌活、升麻助柴胡升提脾胃阳气,人参、苍术、黄芪、甘草温中燥湿补脾胃,黄芩、黄连、石膏泻过盛之阴火。李皋重补脾胃,升清阳,而在阴火亢盛时加以苦寒泻火或解表散火,他认为泻火散火是为保护元气,为升发脾胃阳气创造有利条件。更为明显的例子是朱砂安神丸(朱砂、黄连、甘草、当归、生地黄)治疗七情所伤、阴火炽盛而导致的心烦懊,心乱怔忡,上热胸中气乱,心下痞闷,兀兀欲吐,以苦甘寒剂泻火安神。当阴血灼伤吋,辨证论治加用生地、当归身或小坎离丸、熟干地黄丸等滋阴养血方药。综上,李皋治疗内伤热中

7、证,以升阳益气、甘温除热为大法,结合苦寒直折、滋阴养血之法,体现李皋辨证论治以治疗内伤热中证的思想。3.2内伤热中证治疗之我见内伤热中证其气虚是本,发热是标,观东垣之内伤热中证,乃为饮食、劳逸、七情损伤脾胃之气后所产生的内伤发热证,即气虚发热证。然气虚何能发热?“气者,阳也,阳虚则寒;脾胃者,后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气皆由此而生。”今脾胃之气既虚,则诸脏阳气亦随之而虚。《景岳全书·论诸热证治》中提到[3】:“有因积劳饥饱,致伤脾胃,则最易感邪而病,而发热、头痛、脉紧、恶寒,类伤寒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