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护理体会

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护理体会

ID:24999732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7

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护理体会_第1页
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护理体会_第2页
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护理体会_第3页
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护理体会_第4页
资源描述:

《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护理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护理体会气管切开术是将病人颈部正中气管上段前壁第3-5气管环切开,并插入合适的金属气管套管或硅胶管套管,以开放呼吸道,解除呼吸道阻塞改善呼吸的一种手术。吸痰术是气管切开术后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的有效手段,但吸痰技术是一种具有潜在损害的操作,同时又是诱发肺部感染造成患者死亡及影响预后的重要原因。所以护理人员应掌握吸痰的相关知识,根据临床指征选择时机,熟练操作,而不应该把吸痰作为一个常规。笔者2008~2011年以来,通过对23例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掌握了一些吸痰技巧。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2011年3月~2014年12月共收治了气管切开患者23例,男1

2、6例,女7例;年龄34~86岁,平均60岁。颅脑损伤11例,脑出血3例,肺癌术后3例,胸腹联合伤6例。2吸痰护理2.1操作前的准备2.1.1心理护理清醒的患者在吸痰前履行告知义务,给患者讲清吸痰的意义及目的,取得其合作,并采取舒适的卧位。对于昏迷的患者在吸痰前也应给予简单告知,我们称其为“呼唤式护理”。2.1.2吸痰管的选择吸痰管有橡胶、硅胶、硅塑等材料,国内一次性硅胶导管逐渐代替质地较硬的橡胶管。一般成人选用16~18号吸痰管,以吸痰管直径不超过气管内套管直径的2/3为宜。2.1.3预防缺氧缺氧是气管内吸痰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吸痰前、后分别给病人吸入高浓度氧气2~3

3、min,可提高氧储备和血氧饱和度,防止肺泡氧分压在吸引时降至基线以下。上呼吸机者可按比例给100%氧吸入2min。高浓度吸氧时(4~6L/分),湿化瓶水约为1/3,水面过高易造成吸氧管水雾形成,影响有效吸氧。2.1.4湿化气道(1)间歇湿化,湿化液的配制方法是0.9%NaCl250ml内加糜蛋白酶4000U,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万U。每10~30min滴1次,每次2ml。在患者吸气时沿气管套管壁滴入每日总量约200ml,也可使用雾化器做雾化吸入每天3~4次,每次20min。(2)持续湿化法,以输液方式将湿化液通过头皮针缓慢滴入气管内,滴速控制在每分钟4-6滴,每昼

4、夜不少于200ml,湿化液中可根据需要加入抗生素或其他药物。2.2吸痰中的护理2.2.1严格控制负压成人40.0-53.3kpa,小儿2.2.2保持吸痰管道通畅在吸痰前应将吸痰管置于无菌生理盐水中,以测试导管是否通畅和吸引力是否适宜,还起到润滑吸痰管的作用。2.2.3严格控制吸痰时间每次吸痰时间应2.2.4控制吸痰管插入深度根据患者咳嗽反射及排痰能力,确定吸痰管插入深度,一般气管套管吸痰插入长度应达套管下3~5cm。常规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以遇有阻力为佳。2.2.5严格掌握吸痰手法吸痰时顺时针方向慢慢提吸,手法轻巧、动作轻柔,痰液多时可左右摆动吸痰管,忌来回抽动吸痰,以免增

5、加刺激。2.2.6严格无菌操作护士在操作前应洗手、戴口罩;吸痰管每次换,吸痰用物应每日更换;氧气吸引装置、用物也应每日更换,严格消毒、灭菌;定时通风换气、空气消毒。有效吸痰的指征:①呼吸音改善;②气道峰值压力降低;③潮气量增加;④SpO2,PO2改善。2.3吸痰后的护理吸痰后,给患者100%氧或高浓度氧气吸入2~3min,以恢复患者在吸痰过程中氧的消耗,恢复体内氧储备。然后将氧流量调至吸痰前水平浓度。观察吸出痰液的性质及颜色,听呼吸音,判断吸痰效果。清理患者口鼻分泌物及用物,帮助患者取合适体位,进行舒适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氧饱和度等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6、救治。3小结经过临床精心护理,95%的气管切开患者在吸痰操作过程中不适症状减轻或消失,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变化细微或不明显,有效清除了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分泌物,降低了吸痰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术后恢复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