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数感”的培养

谈学生“数感”的培养

ID:24974939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7

谈学生“数感”的培养_第1页
谈学生“数感”的培养_第2页
谈学生“数感”的培养_第3页
谈学生“数感”的培养_第4页
谈学生“数感”的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学生“数感”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学生“数感”的培养江苏洪泽县实验小学(223100) 徐爱花[摘 要]数感是抽象的概念,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多法并用,能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深刻体验和感悟,使数感在小学生的心底、在小学数学教学这块沃土上逐渐生长起来。[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感 认数 实践活动[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 1007-9068(2015)02-083数感是学生对数、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显然,从概念上看,“数感”看不见、摸不着,是抽象的术语,是隐性的东西,基于这个原

2、因,小学数学中,“数感”的渗透常常被忽略。而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的意义,因此本文谈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让学生习得数感。一、情境法引导学生观察知“数感”教学“认识0”时,首先用多媒体呈现四只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三只小白兔篮子里有蘑菇,有一只小白兔篮子里是空的”。引导学生说出:“篮子里的蘑菇是小白兔采的,篮子里有三个蘑菇,说明那只小白兔采到三个蘑菇,有两只小白兔就采到两个蘑菇,有一只小白兔就采到一个蘑菇,有一个篮子里没有蘑菇……”学生顿时停了下来,寂静了片刻,有学生说:“这只小白兔没采到蘑菇。”此时,教师及时指出:“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于是,

3、学生对0这个数的认识自然清晰和明朗。接下来,让学生拿出标有刻度的直尺并读出直尺上的数字,有的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上面有1、2、3……”虽然学生积极踊跃,似有“Soeasy”之感,事实上学生根本没有去真正读数,换句话说,没有细心去读。教师必须启发学生:“再看一下,你们没看见一个什么数?”学生恍然大悟:“还有一个0。”马上又有学生说:“0是没有,也要说呀?”于是,问题浮出水面,学生争论不休,各执己见。“0虽然表示一个也没有,但也是一个数,直尺上的数是从0开始的。”“有句话是一切从0开始,就是说直尺上的刻度数字是从0开始的吧。”学生若有所思,又若有所

4、悟。二、“想一想、做一做”中,感知“数感”“想一想,做一做”是新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同时也体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观。学习等腰梯形的面积计算时,用“活动单”的形式,启发学生用“做一做”“想一想”“写一写”等方法,自己去探究等腰梯形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活动单可设计为:(1)等腰梯形可以改变成____________形状。(2)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般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5)等腰梯形的面积公式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得到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活动单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难易适中,利于学生探究数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有的将等腰梯形分为两个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是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有的将等腰梯形变形为平行四边形;有的将等腰梯形分割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有的将等腰梯形分割、合成为一个矩形……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个活动中得到充分放飞,体现新课标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6、,更凸显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三、增加实践环节,在生活体验中感受“数感”如学习“读数、写数”时,让学生说出家庭中和数字有关的信息,如家中几口人,住在几楼几单元几房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岁数是多少,等等;让学生课后调查学校有多少个班、多少名教师和学生,几幢楼,学校的微机室有多少台电脑,等等;让学生观察生活:一天要用几块零花钱,家中扔掉多少个包装袋,家中的电脑是多少钱买的,电视是哪一年购买的,等等。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调查的结果,读数字、说数字、听数字、写数字促成和谐的统一。通

7、过这个活动,真正让学生明“数理”知“数感”。又如,在学习“=、>和<”时,渗透“数感”也很必要。首先让学生明白三种数学符号“=、>和<”用于比较两种物体的多与少。比较物体的多少,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六、七岁的儿童对多少的概念没有明确的思维,只有直观、形象的感知,凭直觉、凭感觉直接感知。如两个篮子里装着苹果,一个装得满满的,另一个只有半篮子,那么,他们容易得出:满的篮子里苹果多,半篮子里的苹果少。根据这一特点,比较两种物体的数量的多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法”。如果想让学生比较4和3的大小,先建立4和3谁多谁少的数理模型,可用“过生日”的场景

8、:丽丽送给妈妈4朵花,涛涛送给妈妈3朵花,谁送的花多?通过一一对应比较,4大于3的道理不需多讲学生自然就会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