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971902
大小:5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7
《浅议课堂教学中“引导”之误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课堂教学中“引导”之误区石作参甘肃省高台县教育体育局734300“引导”即引路导向,或叫诱导,它是启发式课堂教学中经常应用的手段,同时还有“疏导”与“指导”两种含义。无论是新课的引入,还是新知识、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的引出,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灵活多变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更加开阔有序地进入正轨。应用得当,事半功倍;应用不当,事倍功半。“引导”之误区:一、误以“讲”当“导”认为“导”就是“讲”,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屡见不鲜。虽然教师的目的是好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尽
2、快掌握知识,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从教师自身心理讲,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怀疑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牛.主要是拘泥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愿意相信教师的讲解功能,而不太放心学生的自学能力,认为只有讲得多、讲得深、讲得透,学生才能学得多、学得深、学得好,“多讲总比少讲好”。特别是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教材,教师就更是怀疑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典型的怀疑心理在教师教学中的表现,岂不知“抱着的孩子,永远不会走路”。二是害怕心理。一怕讲少
3、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考不好;二怕讲少了,宥的领导听课通不过。教师运用自学辅导方法,让学生在自学、讨论、质疑、尝试练习和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正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但在目前应试教育评价模式下,总会有人觉得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没有讲深、讲透,甚至认为这样的讲授反映了教师的水平不高、态度不好。三是急于求成的心理。这种现象较多地体现在年轻教师的教学中,虽然他们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但由于从教经验欠缺,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还不纯熟,课堂上往往是“
4、引”而不发。遇到这种情况,有的教师还不会从自身“导”的方面去寻找差距,只好直截了当地给学生讲解,其至干脆把结论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因素。二、误以“问”为“导”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从学生U中套出“蓝天”这个词,问道:“你们的头顶上是什么?”学生冋答:“头发。”教师一听不是需要的答案,就追问道:“头发上面是什么呢?”学生冋答:“是帽子。”教师只好又穷追不舍,从“二层楼”一直到“楼顶”,最后,学生终于答出了“蓝天”。这种提问,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学吋间,而且这种“大海里捞针”式的提问不是在培养
5、学生运用智慧探索答案的能力,而是在无意中养成学生信口瞎猜的不良习惯。教师绞尽脑汁,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设个“套”让学生往里面钻,钻进去了教师高兴,学生也能得到表扬,没钻进去,常常招来教师的抱怨声。学生不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主动探究,而是在观察教师脸色,猜测教师需要什么,判断优秀生怎样冋答,进而人云亦云、不知所措0三、引导要以学生己有的知识基础为前提课堂上应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语文知识。因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
6、受外界刺激。学生是以原奋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四、在设疑的情境中诱导有效的语文教学能激起学生语文学d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形成学习的认知冲突。而创设富冇现实意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同吋又冇丰富内涵的语文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实现预定的学d任务。五、在问题解决的策略上,教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教给学生主动探宄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
7、理。课堂教学,贵在于“导”,教师的“导”就是适时适度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在学习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交流的平台,营造一种完美的和谐,把学生思维引入更高的发展空间,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达到智慧活动的最佳状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也可以说“导”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只要会“导”、善“导”,就会在自己的教学艺术生涯中迈出更为坚实的一步。总之,语文教学中引导生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8、式相一致的。在这样的课堂里,质疑不是虚设,是自觉而灵动的建构;想象不再虚幻,是丰厚而深广的联系;对话不会成为学生揣摩教师心态的假性应答,而是情思交融的心灵碰撞。参考文献1.王尚文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