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940043
大小:7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7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23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妊娠合并子宫肌瘤23例分析金芳(新疆察布查尔县人民医院新疆察布查尔835300)【摘要】目的明确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临床特征和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临床结果。结果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致胎位异常4例,早产7例,前置胎盘2例,肌瘤蒂扭转1例,肌瘤红色变1例。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易致流产、早产、难产及肌瘤变性、坏死、蒂扭转,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孕产妇加强孕期保健,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做好手术准备,防止产后出血及感染。【关键词】妊娠子宫肌瘤临床特征处理【中图分类号】R71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19
2、0-01近年来随着晚婚、高龄孕妇增多及围产医学发展,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因为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病,肌瘤和妊娠之间存在相互不良影响,其处理要兼顾母亲和胎儿两方面的因素,给临床诊治带来了一定困难。木文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12年10只10年间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23例,现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情况2002年9月至2012年10只间我院总分娩13041次,其中妊娠合并子宫肌瘤23例,平均年龄35岁,初产妇9例,经产妇14例,孕周34-42周。1.2诊断方法根据术前B超、术中所见、术后病理报告证实。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孕妇产前诊断13
3、例,剖宫产术中诊断10例,其中浆膜下肌瘤14例,肌壁间肌瘤7例,粘膜下肌瘤2例,肌瘤中直径最大者6cm。2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并发症的比较分娩方式臀位头盆不称胎窘前置胎盘产后出血肌瘤变性早产剖宫产3322215阴道分娩10101023讨论3.1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占肌瘤的0.5%-1%,占妊娠0.3°%-0.5%[1],是较为常见的妊娠并发症,为了母亲和婴儿安全,应引起妇产科医生重视,正确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2肌瘤对妊娠的影响子宫肌瘤如位于粘膜下,可使宫腔变形,导致流产、早产及前置胎盘,如位于下段可引起机械性阻碍,致各种异常胎位,如臀位,横位等。分娩过程中
4、可引起产程异常、导致难产发生,还可引起宫缩乏力产后出血及产褥感染。3.3妊娠对肌瘤的影响随着妊娠进展,孕周增加,子宫体积逐渐增大,子宫肌瘤细胞肥人水肿,增人的肌瘤内血循环不引起肌瘤变性,以红色变性多见。同吋妊娠期子宫肌瘤易发生急慢性蒂扭转和肌瘤包膜血管破裂,坏死感染等发生[2】。剖宫产吋是否同吋剥除肌瘤,目前有两种观点:王德智等一种认为:妊娠期间,肌瘤核界限不清,子宫肌壁血供丰富,术时易出血,且此吋行肌瘤剜除术增加了术后感染和产后出血的可能性,故不主张同吋行肌瘤剜除术,多主张在以后行第二次手术比较安全。[3】而郑丽璇等则认为:剖宫产同吋应尽量剜除肌瘤,以免
5、二次手术给病人带来痛苦,子宫肌肉组织的修复能力强,对于主瘤体直径大于5cm的子宫肌瘤剖宫产吋冋吋剜除,可使90%的单发肌瘤患者及近半数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避免子宫切除术,i足月妊娠时子宫肌瘤界限清晰,容易分离,子宫对催产素敏感,术中出血增加不多,故认为剖宫产冋吋行肌瘤切除是可行的[4】。3.4我们认为剖宫产同时是否剜除肌瘤,应根据肌瘤人小、部位及患者情况而定,对于位于子宫宫体及前壁等部位浆膜下肌瘤以及较大的肌壁间肌瘤,可以待胎儿取出后同吋切除,手术难度及时间和产后出血均无太大差异。如肌瘤位于子宫角部、腔内、阔韧带内,或者妊娠合并心脏病、心衰、子痫、DIC等危
6、重孕妇,应尽量缩短手术吋间,不主张剖宫产同吋行肌瘤剜除,保证患者安全。具体体会:(1)术前B超详细检查了解肌瘤位置、大小、数0、子宫肌瘤与胎盘的关系,胎儿宫内情况,孕妇的血红蛋白值,准备血源;(2)术中仔细辨认肌瘤包膜,于肌瘤四周及基底部注射催产素,取肌瘤表面纵切U,在包膜内准确分离包膜组织,剜除肌瘤,彻底封闭死腔,减少出血;(3)术后给予足量抗生素及缩宫素[5】。因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致流产、早产及围生期并发症,因此对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产妇应加强孕期管理,及早制定分娩计划,做好手术准备,防止产后出血及产褥感染等发生。参考文献[1】乐杰等.妇产科学.第6版,北
7、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8.[2]ALVAREI,MD:TextbookofGynelolgyEditedbyRussell,RAMONDE.1979,253,265.[3】王德智,罗焕,张丹.中国妇产科专家经验文集:l(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27-429.[4】郑丽璇,徐采生.妊娠合并子宫肌瘤117例的并发症和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于产科杂志,2002,18(12):745-746.[5]常美英,苏雅琴.妊娠合并子宫肌瘤78例分析.河北医药,2006,7,28(7):607-60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