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939001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6
《地理教学中灾害伦理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地理教学中灾害伦理教育我国是自然地理灾害频发的国家,频发的自然灾害会带给我国以巨大的损失。因此,灾害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其中,地理教学中的灾害教育教学是我国公民灾害教育的重要环节。地理教师要明确灾害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课堂活跃度,以多元化的教学理论来进行地理教学中的灾害伦理教育。 地震、火灾、海啸、泥石流、雪崩、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在我国频频发生,其造成的损失所谓巨大。随着灾害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我国对于地理教学中的灾害教育也逐步重视起来。其中,学生的灾害教育是我国公民灾害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将根据地理教学中的灾
2、害伦理教育进行详细分析。 一、灾害伦理教育的现状 1.教材相关内容不全面在我国地理教材课本上,随处可见的是各种学术性的地理知识,有关于地质研究,人文地理占的比例最多。但最让人值得关注的灾害伦理教育却少的寥寥无几。地理学科并没有对自然灾害地理这部分进行完善,这部分教育内容并没有在学业水平测试中体现出来,不属于学生考纲范围之内,所以受关注的概率大大降低。地理教学中的灾害伦理教育引入课堂尚属初期,所以不仅仅是教师对这部教学不重视,学生对此的学习也没有一定的连贯性,其接触到的都只是于新闻和道听途说的先验观点,缺乏系统性。 2.灾害
3、伦理教育不受重视灾害地理不属于学生考纲范围,因此,学生的关注度降低,而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将此部分一笔带过,导致学生对于灾害地理一无所知。就目前来看,大多数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专业知识方面非常优秀,但是在伦理教育方面却不够,也就是说在人文上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地理教师作为地理教育的执行者,理应教授学生怎样预防自然地理灾害,在遇到灾害时又如何才能逃生。但就我国现状而言,灾害伦理教育这方面做得并不到位。 3.相关课程设置不完善地理课是我国学生必修课程之一,也是极受重视的学科之一。但相关学考学测中,并没有直接提出与灾害伦理教育有关的知识
4、。我国应将灾害伦理教育当做一个独立的课程来给学生普及,让学生知道自然灾害的形成,以及如果防范,遇到灾害时如何让自救,而不是盲目的让学生死读书,不会灵活运用,对自然灾害的伦理一无所知。但我国目前并没有大面积的设立相关的课程,而做到这些的只占了一小部分。 二、灾害伦理教育的意义 1.提高防灾能力 灾害伦理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防灾减灾及灾后自救、互救的能力。灾害伦理教育可以指导人们在灾前、灾中、灾后怎么处理一些问题。比如灾前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发生灾难之后应该先救谁,以及在灾后我们是否还要关注灾区、灾民。通过跟身边的中学
5、生交流,笔者发现他们防灾减灾知识、意识及能力都相当薄弱,急需要加强①。 2.强调灾害伦理学的重要性 实施灾害伦理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在学生心中,灾害伦理教育的重要性。让这项教育在学生心里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才能在灾害发生的时候,懂得运用灾害伦理教育来进行自救、他救、救援。 三、灾害伦理教育的推进策略 1.加强对地理教师的培养地理教师作为地理知识的传授者,理应做好灾害伦理的教育工作。要告知其灾害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教师是一种有人格魅力很深的职业,通过自身而影响学生对灾害伦理学的喜爱,来达到强化灾害伦理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实际生
6、活中教学比课堂教学更加有影响力。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学校方面也应培养良师,以达到灾害伦理教育在我国的良好发展。 2.填补教材空缺中小学地理教材中,灾害伦理教育这方面仍旧是一片空白。但随着我国的日益发展,对于灾害的重视也达到了顶峰。各学科在常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入灾害教育的相关内容,而不是一代而过或熟视无睹。比如:物理课中在讲授重力、势能、动能相关内容时,可以举一些地质灾害的例子,比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讲到动量守恒、摩擦力等内容时,可以加入交通事故发生的原理的分析,既能强化知识又能联系实际的进行灾害教
7、育②。 3.完善相关课程 应建立有关于灾害伦理教育的课程,配合强大的师资,来给学生讲解普及灾害伦理教育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懂得自然灾害,知道怎样在自然灾害突发时自救。灾害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一个长久的工作,非一朝一夕而成,需要经过实践的理论来完成。学校应制定灾害教育的教学目标、指导纲要以及学校灾害防救计划。同时,建立正确的灾害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以保证灾害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③。 结论 综上所诉,加强灾害伦理教育、提高自然灾害安全意识,有利于减少我国损失。但灾害伦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持久战,非一朝一夕形成。要有发展的毅力与理念,
8、做到不放弃不抛弃的原则,在我国实施灾害伦理教育的政策。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灾害伦理教育,对我国长远发展有利,对整个社会防灾能力提升均有着重要意义。 :陶舒洁: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年8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