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99886
大小:7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7
《房颤的病因及临床治疗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房颤的病因及临床治疗分析齐齐哈尔第一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摘要: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病因分布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8年-2010年147例房颤住院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房颤最常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病等。阵发性房颤主要采用药物复律;慢性房颤主要采用控制心室率和预防血栓栓塞。结论:冠心病、高血压病等是房颤的主要病因,详细了解病因及临床分型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关键词:房颤;病因;临床治疗心房颤动是较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几乎见于所有器质性心脏病及非器质性心脏病。在人群中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临床研究表明,我国成人房颤的患病率约为03-0.4
2、%,60岁后每10年发病率增加一倍。房颤发作除导致心悸、胸闷、气急等症状外,其更大的危害是诱发和加重心衰,促进血栓事件发生,并因此致残或致死。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2年3月-2014年9月我院房颤住院病例135例,其中男87例,女48例,年龄52-86岁,平均年龄75.4岁。1.3房颤的分类根据欧洲心脏学会2010心房颤动治疗指南最新分类方法,将房颤分为五大类:初发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慢性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凡心房颤动能自动转复、持续时间<7天者为阵发性;心房颤动不能自动转复、持续时间〉7天但<1年者为持续性;〉1年者为永久性。所谓“慢性持续性房颤
3、”是指采取了控制心律措施后仍然持续超过1年的房颤。其中,有没有采取控制心律的措施是区别慢性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的关键。135例房颤中,初发性房颤2例(1.5%),阵发性房颤19例(14.1%),持续性28例(20.7%),慢性持续性83例(61.5%),永久性3例(2.2%)。2结果2.1病因治疗。对所奋病因明确的患者均按照各种疾病诊疗指南分别给予抗心肌缺血、抗心衰、降血压、抗感染、治疗甲亢(甲减)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基础治疗。2.2抗血栓治疗。应用抗血栓患者116例(85.9%),使用阿司匹林98例(72.6%),100mg/d;华法林18例(13.3%)。2.3初发房颤及
4、阵发性房颤的治疗。药物复律18例(85.7%),用胺碘酮14例(66.7%),心律平2例(9.5%),?-受体阻滞剂2例(9.5%),复律后分别给予胺碘酮、心律平、?-受体阻滞剂维持。未治疗者3例(14.3%)。2.4持续性房颤及慢性持续性房颤的治疗。持续性房颤或慢性持续性房颤患者采用控制心室率治疗97人(89.8%).药物主要釆用地高辛74例(68.5%)、?-受体阻滞剂24例(22.2%)和钙离子拮抗剂10例(9.26%);未处理占10.2人(10.7%)。3讨论3.1房颤的病因。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虽未完全明确,但0前倾向认为是各种致病因素(包括离子通道病变)引起心房肌细
5、胞电生理异常。表现为:①心房内发生多发微薄折返;②肺静脉、腔静脉或冠状静脉窦等开U部位有快速发放冲动灶。房颤有多种病因,本调查发现,冠心病、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等是导致房颤的主要病因,其中,以冠心病为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奋所降低。这与美国心房颤动节律控制的随访研宄一致。另需注意的是,心房颤动不仅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者,也可见于无临床心肺疾病者,即孤立性房颤。3.2房颤的症状。大多数房颤有心慌、气短、焦虑、胸闷、心搏不齐等症状,第一次发作者症状较明显,尤其是心室率快的病人。重者可有心绞痛和心衰。少数病人症状较轻或没冇明显感觉。如发生了脑栓塞、肺栓塞
6、、肠系膜动脉栓塞、四肢动脉栓塞,可出现相砬症状。在慢性房颤患者,奋时栓塞症状比较隐蔽,往往会造成漏诊。3.3房颤的治疗急性房颤尽可能及早恢复窦性节律;慢性房颤以持续预防心衰和预防栓塞发生为主。阵发性房颤经适当治疗,大部分可恢复窦性心律;持续性房颤少部分可恢复窦性心律,绝大部分难于恢复;永久性房颤则基本上不能恢复窦性心律。所以发现房颤都要及吋到有条件的医院治疗,一旦错过良机,随吋间的延长,恢复机会越来越少。控制心室率病情较轻者可口服地高辛,病情较重者可用西地兰静注,直至休息吋心室率降至70〜90次/分。西地兰总量宜控制在1.2毫克以内。如用洋地黄后心室率仍快,可加用β
7、-阻滞剂。转复窦律可电转复或药物转复。不论何种形式转复,越早越好。原发病较轻,房颤病程小于一年,并发症少的复律效果较好。如伴有严重心衰、低血压、反复心绞痛等情况吋,应当紧急电复律;若血流动力学稳定,可考虑药物复律。转复后要预防复发。抗凝防血栓栓塞房颤是脑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栓塞的最主要办法是抗凝和抗血小板。常用药物是华法令和阿司匹林,效益最高的应属华法令。但可惜此药在我国应用并不普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生对华法令认识存在偏差,怕引起出血。实际上只要合理应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5个大型抗凝实验中,未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