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87076
大小:4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6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反思与重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反思与重构天津市电子计算机职专于泽【摘要】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载体,直观反映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特征。文章分析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新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考核评价等,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一两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加大了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职业教育的春天悄然到来。这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中等职业教育要走出困境
2、,实现大发展,必须改变与市场脱节的现状,就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进行改革创新,在办学模式、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上办出特色。在职教大发展的形势下,能否抓住机遇,及时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在目前中职学生素质大幅度滑坡的状况下,迎难而上,重新建构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育现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职教的新形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状态:教材和师资专业程度不够,计算机专业教师对本专业知识更新程度日显落后,对中职学生的社会定位不明确,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整个学校的
3、所有专业开设同一门课,使用相同的教材;忽视计算机专业相关课外知识的拓展和对学生技能练习的有效指导;学习评价模式单一。这些做法,不但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以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形成。随着职业教育的逐渐的被重视,中职教育的“实用性”理念日渐强化,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如火如荼,但仍没有走出职教的怪圈,具体表现为:8(一)增加了专业实训课程的课时,但实训内容的布置无针对性和无法进行量化考核,只是简单地重复性操作;(二)计算机课程仅体现了“应用性”,而忽视了“时代性”。如有些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平台还停留在Win98,教学使用软件的版本明显陈旧等;
4、(三)教师少有进修、观摩等学习的机会,计算机教师闭门造车,不仅提高少,见识少,自我主动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低。(四)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缺乏导向,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探究不成系统,基本是以自发的形式或经验式的总结。因此,科学合理地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课程体系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实施以及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推行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的设想也主要从这几方面展开。一、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应树立“以动手能力为本位”的观念,以培养具备专业的
5、实践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那么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动手能力就应该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培养:(一)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熟练掌握多种常用操作系统的安装、操作能力;2.熟练掌握文字处理及表格处理、图形图象处理软件操作能力;3.熟练掌握软、硬件常见故障的检测、维护和处理能力;4.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5.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二)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知识运用能力:1.能将应用软件操作知识运用到各类企业日常办公中去;2.能将硬件维护和检测能力运用到各类计算机相关公司中去;3.能将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知识
6、运用到网络公司中去。84.能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知识运用到电视广播行业中去。(三)具备较强的学习计算机新知识的能力:能够迅速学习和掌握最新开发的各类软件的操作、最新硬件的维护和故障检测、了解最新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一、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一个优秀的课程体系的产生,首先要通过对职业领域现状与发展的深入调研,切实把握社会对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实际要求,特别是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创新组织方式,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基于这种思考,笔者对中职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原则设想:(
7、一)能力本位原则中职课程是“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即直接对应社会生产相关的某类岗位,是培养学生特定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能适应一定职业领域要求的课程。由此可见,中职课程不管是理论体系还是实践体系,都必须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二)针对性原则中职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每门专业技术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需要进行“订单式”教育和培训的机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