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衰变因子的研究进展论文

促衰变因子的研究进展论文

ID:24878055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6

促衰变因子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1页
促衰变因子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2页
促衰变因子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3页
促衰变因子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4页
促衰变因子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促衰变因子的研究进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促衰变因子的研究进展论文关键词:促衰变因子摘要近年来,国外对促衰变因子(DAF)的研究非常活跃。本文综述了DAF的分布及形成,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表达调控及临床应用。相信不久的将来,在人类器官的移植中,DAF将发挥巨大的作用。1969年,Haffmann报道了一种存在于人类红细胞基质提取物液相中的物质,它能抑制抗体包被的绵羊红细胞的补体介导的溶血;并且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抑制包含了加速EAC14b2a到EAC14b的过程。80年代初,Nicholson--RNA所组成的基因库,认为它是一个单一的、长的、开放性的、以蛋氨酸密码为起始位的读框,而以

2、聚A尾巴作为结尾。在成熟蛋白的氨基末端起始部位,有4个毗邻的SCR(shortconsensusrepeat)单元,每单元有60个氨基酸。每个SCR含有4个半胱氨酸及脯氨酸、色氨酸、甘氨酸、酪氨酸及其它几种氨基酸残基。在体内的其它补体调节蛋白如CR1,CR2,C4bp和H因子也发现了有与SCR同源的区域。SCR之后,是富含丝氨酸、苏氨酸共约70个氨基酸的区域;紧随其后的是羧基末端区,它是一个疏水性的、含24个氨基酸的片段,是结合磷脂酰肌醇的区域。用Southern印迹技术分析了人类的DAF,证实了DAF基因大约35kb长。DAF是一个单拷贝

3、基因。用DAF特异的寡核苷酸探针杂交也支持这一点。通过杂交及原位杂交证实了编码DAF的基因位于人类第1号染色体长臂3区2带1。2.2膜DAF的糖基化磷脂锚定(GlycophospholipidanchorofmembraneDAF)当纯化的红细胞上的DAF被重新放回细胞混悬液时,人们发现,DAF又再结合在细胞膜上。很明显,它是一种基本的膜蛋白,并且显示了功能活性。对DAF膜锚定区域的检测证实了DAF是近年来描述的一种典型的膜蛋白,它的羟基末端共价地结合在糖基化磷脂上,而糖基化磷脂内的磷脂酰肌醇嵌合在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的外层上。Davitz

4、等第一次证实了上述锚定区域,并且证实了当外周血细胞被特异的磷脂酰肌醇磷脂酶(PI-PLC)作用时,细胞能释放DAF。而另一些研究者进一步证实用PI-PLC水解得到的DAF则失去DAF的疏水特性和它再结合到红细胞膜上的能力,并且不能抑制细胞膜上C3转化酶的形成。然而,DAF的亲水性形式仍能加速细胞膜上已形成的C4b2a的衰变,尽管其功能减弱了。失去了糖基化磷脂契合区域的另一类DAF的亲水性片段,被证实在液相中降解C3转化酶的能力,与纯化的膜DAF的能力是等效的。因此认为DAF上的功能点不在糖基化磷脂锚定区域上。有学者证实了DAF蛋白质中羟基末

5、端有氨基乙醇和葡萄糖胺及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复合物的存在。另外,薄层色谱的分析也显示了磷脂酰肌醇的存在。糖基化磷脂契合区域的可能功能如下1,4:作为一种工具,从细胞膜上释放蛋白质并且转导细胞内的信号。2.3DAF基因表达的调控Andoh3等研究了肿瘤坏死因子-α(TNF)对3种肠道上皮细胞株的DAF基因表达的影响:DAFmRNA的表达是通过Northern印迹而检测的,DAF蛋白表达是通过生物素标记的免疫沉淀反应而分析。结果发现:在HT29、T84和CaCo-2细胞中,TNF-α导致了DAFmRNA和蛋白质表达有显著性加强。信使RNA稳

6、定性研究认为TNF-α以一种转录后机制部分地调节着DAF基因的表达。在人类肠道上皮细胞中,TNF-α充当着DAFmRNA表达强有力的诱导物。Zarkakis6等认为DAF在人类滋养层的表达依赖于它们的解剖位置和妊娠时间。这种表达不仅依赖于细胞的分化阶段,并且cAMP是这种进程的细胞内的调节物。这种影响可以通过DAFmRNA的3’-UT区进行调控。Kendall7等运用杂交分析和半定量的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证实了神经生长因子(NGF)与DAFmRNA的产生有关。3DAF的生理学作用一系列实验1,6,8证实了DAF是一种补体调节蛋白,能

7、保护由于自家补体蛋白沉积于细胞表面而引起的细胞损伤。DAF能预防经典途径或旁路途径中C3和C5转化酶的形成,从而限制了补体级联中的放大步骤。初期DAF的纯化就是根据它能加速经典途径中已形成的C3转化酶和C4b2a衰变的能力。同时发现,当DAF没有影响到C4b或C3b结构的时候,DAF的抑制是可逆的。也有研究者1认为DAF不能阻止C2或B结合到细胞上,但它能迅速地从C2a或Bb的结合部位降解C2a和Bb,从而防止了C3转化酶的形成。Kuttner9等用结构和功能同源的血清蛋白片段,H因子,建立起了人类DAF的调节部位的模式。据此假设了加速C3

8、转化酶衰变的机制。Shafren5等通过结合有DAF的柯萨奇病毒的研究,认为DAF可以作为一个低亲合性的受体,或者可增强病毒的表达,或者给病人提供一个隔离点,用于后来高亲和性的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