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64383
大小:49.6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6
《[初三语文]从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令许多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它不像阅读训练那样有课文,有教参,重难点一目了然。因此,老师怕上作文课,学生怕写作文。其实,从古至今,阅读与写作文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教师应当把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有机的渗入到课堂阅读训练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写作水平。怎样才能让二者有机结合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引导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并进行迁移联想。语文教材上每篇文章都是几经筛选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在写法上都有一定的特色。例如,初一语文教材第一单
2、元选取了几篇表现家庭生活的文章。其中,朱自清的《背影》选取父亲的背影这种特殊面貌进行刻画,更能体现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舒婷的《我儿子一家》从标题看,应以作者为第一人称,而文章实际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来写的。两篇文章在表现角度上各具特色。在学生明确以上写作特色之后,引导学生展开迁移联想:“如果让同学们写一篇表现家庭生活的文章,你打算采用什么新的表现角度呢?”学生思考之后举手回答:“我打算选择母亲的一双长满皱纹的手这个角度来表现母亲的操劳,为我们这个家付出的许多心血。”另一位学生举手说:“我打算以我爷爷的视角来表现我和爸爸、妈妈这个三口之家的和谐、幸福。”同学们踊跃发言,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他们
3、的看法展开评论。这样,学生不断的掌握各种写作方法,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二、指导赏析优美的字、词、句,积累写作素材。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感到没什么可说的。这一方面在于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注意观察、体会,另一方面是他们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不注意积累所致。为了帮助学生不断的积累一些好的写作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指导学生品味、赏析一些优美的词、句。例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的一句:“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教师问:“这一句哪些词用得好,好有哪里?”学生意见不一,最终达成协议:“偷偷的”、“钻”用得好,因为把小草拟人化了,“钻”透露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又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4、》,学生在阅读时感到其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似乎很熟悉,好像在哪见过,教师可不失时机的提问:“这两句诗千古传诵,你们当然比较熟悉啦,想一想,这两句诗常用在怎样的情况下?”学生顿悟:在遇到困难的紧急关头又有了希望。教师小结:“这就是两句诗写得好的原因,从表面上看,它表现了山西村的美景,实际上有更深层的蕴意,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难时会生出许多希望。今后你们作文中遇到此情此景时,不要忘了这两句话。”这样,学生不仅轻松的掌握了知识,又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写作素材,激发了写作兴趣。三、根据课文内容筛选有关课外阅读材料,拓宽学生写作空间。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仅仅依靠课内的几本教材是不
5、够的,必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例如,教师在分析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师可以把有关阿Q、祥林嫂的文章读给学生听,引导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体会几篇文章在刻画人物形象方法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写作时要采用多种手法,使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四、局部与整体训练相结合,巩固课堂效果。光凭嘴上说,不付诸实践,不经常练笔,想写出优美感人的文章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不仅要精讲,还要指导学生精练。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是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十分出色,从而成功的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
6、。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分析了这一特色之后,应当要求学生模仿本文写一段精彩的心理活动。可与考试之后的心理、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等等。同学们优美夸张的语句往往能使教室里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根据课文中的某一方面内容,写片断作文是学生练笔的一个方面,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整文练笔。也许,学生的写作水平不能在短期内有明显提高,但练笔贵在坚持,只要持之以恒,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都会有明显的进步。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应当把阅读这块阵地有机的利用起来,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此收到双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浅谈语文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7、就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体会到开拓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在教法上求新、求异。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是被动、机械地获取知识,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即使学生万一回答不上来,教师到最后总会一锤定音。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异。在学生认识事物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