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44324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6
《谈如何培养学困生的习作兴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如何培养学困生的习作兴趣 摘要:要培养学困生的习作兴趣,首先,要消除学困生对习作的畏惧心理,树立一种别人会写我也不比别人差的写作信心。一旦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就不能失去时机,要抓住不放,及时给予表扬。其次,对学困生习作的分数,不能吝啬,要采用多次打分、多次给分的方法,使他们有一种每次作文都有进步的感觉。再者,就是要让学困生在写日记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来获得知识,丰富习作的源泉。 关键词:消除畏惧心理;多次打分给分;写日记积素材;丰富习作源泉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
2、74-9324(2014)24-0122-02 纵观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发现学困生的习作兴趣得不到培养,习作水平难于提高,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①教师方面。首先,是教师的偏见,认为指导学困生习作,等于对牛弹琴;其次,教师缺乏伯乐意识,缺乏积极寻找学困生身上“闪光点”的意识。②学生方面。第一,学困生由于自卑心理,其内心世界不轻易表露,心声也就无人可知;第二,学困生的习作本上长期的低分数,也是他们不喜欢习作的原因。为人之师,我们应该克服偏见,尽教师之职责消除学困生的习作障碍,培养学困生的习作兴趣。现就“如何培养学困生的习作兴
3、趣”这一问题,谈谈如下几点做法。 一、循循善诱,循序渐进5 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消除学困生对习作的畏惧心理。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培养习作兴趣。 平时观察学困生习作时的神态,有时一副冥思苦想的样子,眼睛紧盯某个地方,却始终写不出一个字来;有时看到他们在作文本上“沙沙”地写个不停,但是,他们所写的都跟本次习作的内容无关。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当循循善诱,循序渐进,也就是说,应该顺着学困生的思路,引导他们顺利完成本次习作。例如: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以《可爱的小鸡》为题写一篇文章。有个学生却把小鸡写成大
4、公鸡,当时我问他为什么把小鸡写成大公鸡。他说他家里有只大公鸡,他很喜欢。于是,我就让他写《可爱的大公鸡》,并对他进行指导。(先写公鸡红红的鸡冠,油亮的脖子,漂亮的羽毛,金黄的脚,尖利的爪子等外形特点;再想象公鸡每当打鸣催人们早起的情景。)结果,他写的这只大公鸡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之后,我较高地评价了他的这次作文,后来,他所写的作文也就越来越好。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也能培养学困生的习作兴趣。譬如:在《记一件后悔的事》这篇习作时,有一个学困生这样写道:“头碰伤了,新衣服被磨破了,晚上回到家里一定会
5、被妈妈痛骂。我该怎么办呢?唉,要是早上听妈妈的话,不这样调皮,那该多好啊!”看到他写得如此通顺,能表达出真情实感,我确实很高兴,随之当面鼓励他,要他继续努力写出好文章来。后来,这位学困生习作兴趣提高了,能在文章里轻松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纠正对学困生的习作一次性打分的错误做法5 纠正对学困生的习作一次性打分的错误做法,采用多次给分的方法来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 以前,对学困生习作的批改,都是一次性打分,学困生对此很不在意,极大地挫伤了他们习作的积极性。因此,对学困生习作的批改应是批了改,改了批,直到进步,要舍
6、得给分,调动他们习作的兴趣,提高习作水平。譬如:有一个学困生写《村里的新鲜事》,只写了一百多个字,而且错别字就有二十多个,用词不当,文句不通,简直无改的价值。但为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我也跟他商讨修改的意见,表扬了他善讲故事的特长。然后,请他把村里发生的新鲜事讲给我听,并具体帮助他如何立意、选材、组材,经过努力,他在改后文章里写出了村里的新鲜事:“下村干部带领村里人修路”、“农民大哥干活后回到家里用电话叫来餐馆里的饭菜”。习作水平有很大提高。 三、精心培养学困生写日记的习惯 精心培养学困生写日记的习惯,积累写作素材,以
7、此达到写文章时有话可说的目的。5 对学困生进行写日记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付之于实际行动,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其培养。例如:在指导学困生写有关景物描写的日记时,先布置学困生去观察各种景物在天晴时、下雨时或大雾漫天的时候,各是什么样子的,一年四季叶子的颜色有什么变化,详细地记录下来,最后通过整理和对比,总结出写关于景物的日记方法来。至于写人记事的日记,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学困生,要求不能很高,只要把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或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大致经过写出来就行。学困生写的每一篇日记,都要进行批改和
8、评析。批改时,最好是面批,要增加或删减的语句,最好征求学困生的意见;评语一定要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困生获得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越写越爱写,心灵的火花就如火山喷发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我们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益,何乐而不为呢? 四、让学困生贴近生活实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让学困生贴近生活实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从而培养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