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ID:24828585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5

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_第1页
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_第2页
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_第3页
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_第4页
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重庆市长寿区凤城第一小学王涛  【摘要】在践行课程标准的漫长旅程中,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返璞归真。这里所讲的“真”,即语文教学的本质。我们这样一大批语文教学工,一直在语文教学中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的本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践行课程标准的漫长旅程中,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返璞归真。这里所讲的“真”,即语文教学的本质。我们这样一大批语文教学工,一直在语文教学中致力于探索语

2、文教学的本质。  一、重视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注重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已经做为格言流传到今天。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讲的都是诵读对于理解和感受语言所起的重要作用。  有人认为古代的诵读就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其实学生根本不理解,这是一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应当全盘否定。于是,他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上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一篇文章学完了,学生几乎没有通读一遍课文,课堂上听不见书声琅琅,只听见教师泛泛的讲解,致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

3、力。  诚然,强迫学生诵读记忆有其不合理的因素,但是李白假如没有做到“五岁观六甲,十岁观百家”,他也不可能在盛唐诗坛上独放异彩,名垂史册。事实证明,视听两种感觉器官的相互协调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况且课堂上教师无休止的分析也未必使每个学生都听得懂,因为还有一个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给学生一些诵读的时间,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让学生在诵读中印证教师的讲解,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这样才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

4、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则会自觉规范自己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不就提高了吗?  二、重视模仿,强调创新  大凡古代有成就的作家,多是以模仿起步。古代的语文教学重视让学生通过模仿提高写作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提倡让学生写真话,写心里话,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学生能写出真心话,并不等于会写文章。写文章还要讲究章法、技巧,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模仿好文章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优点。叶圣陶先生对此早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课文就是例子。”比如学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孩子们在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时,他们自觉地就知道模仿从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

5、物产两方面去介绍,不光模仿文章的结构,甚至连许多优美的语言都一一灵活运用;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美美地品读完之后,孩子们也从春、夏、秋、冬四季角度去描绘一处美景,去欣赏自己热爱的校园、小区……并把文中优美语言恰到好处地引用为自己的语言。因此,模仿是沟通阅读和写作的一道桥梁。于是,小小三年级的孩子们也能洋洋洒洒写下一大篇文章。从此,幼小的他们热爱上习作,热爱并乐于表达,语言一天天丰富,表达一天天顺畅,在表达中抒发自己的情感,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事实上,许多老师也这样做了,但是他们只知道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课文,没有做到古人所说的“师其神,不见其貌”,缺乏创新精神。古人在这方面

6、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三、注重文道统一,提倡文以载道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我们所提倡的“文道统一”,就是课程标准提倡的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把语文知识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可惜的是,有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重“文”不重道,只传授知识,不重视育人,或者人为地把文和道割裂开来,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或者在语文课上加一个长长的思想教育的尾巴,搞穿靴戴帽式的对号入座,这些做法都有悖于“文道统一”这一教学原则。如教学《高大的皂荚树》

7、一文,有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孩子们去体会皂荚树怎样为人们作贡献,花了大量课堂时间让孩子们寻找身边有哪些像皂荚树一样甘于奉献的人,交流自己长大后怎样学习皂荚树为社会作贡献……而没有引领孩子们美美地品读课文,在品读中了解行文的特点,发现课文的结构,没有让孩子们在品读中发现所用语言的优美和准确,学生更没有机会从品读中感受皂荚树带给大家的方便和快乐,没有感受到及文中主人公对皂荚树的喜爱和感激。因此,当老师要他们寻找身边似皂荚树的人,要他们作皂荚树般的人时,他们没有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空穴来风,他们的价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