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触点”教语文

找准“触点”教语文

ID:24825806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6

找准“触点”教语文_第1页
找准“触点”教语文_第2页
找准“触点”教语文_第3页
找准“触点”教语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找准“触点”教语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找准“触点”教语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想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教师就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从整个单元、整篇课文、整节课来谋划,设法找到一个触及主题、切中课文要害、链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触点”,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题,弄清结构层次,体会用词的精妙。  关键词:语文教学;触点;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3-0039-02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总希望能搭成一辆“直通车”,尽快地和学生一起进入文本,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实现高效的课堂,但往往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很多,最关键的一点是

2、教师没有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提出含金量更高的问题。就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要想问得巧,教师的提问就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从整个单元、整篇课文、整节课来谋划,设法找到一个触及主题,切中课文要害,链接文本、作者、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触点”,轻轻一碰,即可使学生能够自然地把握主题,弄清结构层次,体会用词的精妙。那么这个“触点”到底在哪呢?  一、抓题眼  人们常说“好文题一半”4。一篇成功的文章往往是从题目开始。因此,研读课题,可以从中窥得文章的内蕴,获得文章意趣。把课题作为提出问题的抓手,往往可

3、以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我抓住“怀念”这个文眼设计了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学生在对这个问题的一次又一次的探究、吟诵中,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更深入地体悟出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眷恋与热爱之情。这样的方法还可以应用到《最后一头战象》、《穷人》、《青山不老》、《索溪峪的“野”》等课文的学习中。只要抓住这些标题中的“战象”、“穷”、“不老”、“野”来质疑,就能帮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的脉络,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抓关键词  课文里的某个关键词有时足可以提契全文,沟通文脉。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文眼”来

4、提问题,就可以达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比如《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在作者的行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因此,在教学中我围绕它进行提问:“‘多好啊’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分别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感悟作者对那些牺牲战友沉痛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由衷的赞美。《别饿坏了那匹马》也适用这种提问的方法。  三、抓文章主线  文章的线索像一根藤条,抓住了荡过去,课文的难点、重点便迎刃而解了。比如在教学《桃花心木》一课时,我抓住“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感动”这条线索,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看了种树人的做法之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样既把课后的“说说种树

5、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两个问题合二为一了,又避免了繁琐的提问,把更多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4  四、抓写作意图  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无论是从题眼入手,关键词入手,还是从文章的主线入手好像都抓不住这篇文章的“魂”,因此,不论是教师分析课文,还是学生学习课文都觉得有些无从下手。其实把握文章的主旨,还可以从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图入手。就拿这篇文章来说,毛主席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要像张思德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一个“主席告诉我们怎样做才叫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便把这篇看似零散的演讲稿串了起来,

6、不仅让学生明白了主席所讲的内容,还让学生有了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  五、抓中心  《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这两篇课文都是反映当时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的。所以,在教学时可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小女孩(或凡卡)生活的悲惨?另外,有些文章的中心句很明显,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就可以扣住中心句提问:“为什么说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样的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很快地记住人物的特征,又可以达到长文短教的效果。  六、抓过渡句  文章中常有一些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机连接起来,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教

7、师可以抓住这些起承转合的句子来处理文章。比如《老人与海鸥》一文,就可以抓住文中的过渡段“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这样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和海鸥像亲人。”4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悟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  以上这些方法能帮助教师带领学生更快、更好地走进文本,把握文章的主旨,触摸文章的灵魂,抵达作品的中心,与作者进行深入对话。但要想找到一个精准的“触点”进行单刀直入,游刃有余地提问,还需要教师先从“备课文”开始,在一遍又一遍的浅唱低吟中,在一次又一次的熟读成诵时,会发掘到藏在字里行间的“触点”,搭上开往高

8、效课堂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