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785791
大小:6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6
《岳阳楼记学生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7课 岳阳楼记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致背诵全文。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4、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学习重点:学习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写法。学习难点:学习古代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精神,处世、处事要胸襟开阔。知识链接一、岳阳楼介绍: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
2、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二、走进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27岁中进士,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死后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诗文代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课堂流程一、自助展示1、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晖()涯()楫()薄暮冥冥()旷()嗟()樯()谪守()属予作文
3、()浩浩汤汤()()若夫霪雨霏霏()()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潇湘()()9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点的词。(1)、政通人和 (2)、锦鳞游泳(3)、居庙堂之高(4)、先天下之忧而忧(5)、越明年(6)、薄暮冥冥(7)、属予作文以记之(8)、微斯人吾谁与归(9)、静影沉璧(10)、予观夫巴陵胜状(11)、增其旧制(12)、登斯楼也(13)、前人之述备矣(14)、浊浪排空(15)、薄暮冥冥、(16)、春和景明(17)、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1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19)、是进亦忧,退亦忧(20)、浩浩汤汤,横无际涯(21)、此则岳
4、阳楼之大观也(22)、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3、通假字:百废具兴:通,解释:属予作文以记之:通,解释:4、一词多义: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国恒亡()③则有去国怀乡()或:①而或长烟一空()②或异二者之为()居:①居庙堂之高() ②面山而居()③居十日()通:①才通人() ②政通人和()③不能通其意()以: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不以物喜()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④所以动心忍性()5、古今异义:①气象万千:古义:今义:②微斯人:古义:今义:6、词类活用: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9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
5、后:7.(翻译下列句子)(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微斯人,吾谁与归?二、互助探究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用原句作答) 3、课文第三、四段两幅画面各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9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
6、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三、课堂小结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四、作业导航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1—15题。嗟夫!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7、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是进亦忧,退亦忧()(3)微斯人,吾谁与归()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2分)4.“微斯人
8、,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9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