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724510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注重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注重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摘要:文章对微格教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微格教学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微格教学培养教学反思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微格教学教学反思能力培养方法 教学反思能力可以帮助教师改善教学理念与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职业成长至关重要。目前,国内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主要在任职后通过写反思教案、听课对比及集体教学讨论等活动养成。在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对教学反思能力的培育不够重视,尤其是对微格教学的认识和利用不够充分,习惯上把它作为训练基本教学技能的课程对待,功能定位
2、层次较低。因此,对微格教学进行必要的再认识,有助于发挥其在教学反思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一、微格教学再认识 1.微格教学是教育反思推动下的教育改革成果 1950年末,前苏联领先美国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确立了其在空间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的神经,迅速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反思,最终结果是美国教育成了“替罪羊”。在接下来的数年中,美国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批判性反思与改革。1963年,微格教学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应运而生。微格教学初创立就展现出了强大生命力,
3、首先在欧美国家得到了迅速推广。4 微格教学引入我国并得到发展也得益于教育改革。1978年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教育界吹起了改革的春风,与外界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交流。1980年代中期,微格教学由北京教育学院引入我国,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的必修课程。毫不夸张地说,微格教学是在教育改革中产生,并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2.微格教学具有培养教学反思能力的功能 从微格教学过程看,微格教学是程式化的教学反思。微格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六个步骤:理论学习
4、准备、确定技能与编写教案、提供示范、角色扮演、反馈评价、修改并再次角色扮演。从微格教学过程不难看出,微格教学的重点环节在于角色扮演、反馈评价、修改并再次角色扮演三个环节。它们构成一个闭循环,克服了以往教法课反馈环节微弱、控制功能差的弊端,可以保证训练最终达到预期效果。可以说,微格教学为教学反思提供了一个可控的、程序化的教学反思范式。 二、微格教学培养教学反思能力的方法策略 教学反思能力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能力,其构成包括教学反思意识与教学反思技能两个维度。因此,在微格教学中可从以下层面培养教
5、学反思能力。 1.强化教学反思意识4 教学反思意识是教学反思能力的有机组成,是开展有效教学反思的第一步。教学反思意识首先是一种对教育的批判、质疑精神。在微格教学理论准备阶段要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及微格教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明确教学反思的重要作用及注重教学反思能力锤炼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形成对既有知识以质疑视角进行学习把握的精神。教学反思意识同时是一种问题意识。只有认识到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才能够初步建立问题意识;只有乐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进行有效的和负责任的教学反思,取得实质
6、性的教学进步。 2.明确反思方法与内容 在教学示范环节,可以采用“问答式”的反思训练方法明确反思方法与内容。“问答式”的反思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带领学生熟悉教学反思的方法与内容,训练学生较快地成为熟练的思考者。这种训练方法不必有统一格式,可以设置一些问卷,让参训学生在观看示范案例的同时根据问卷内容进行思考,也可以在案例示范前由施训者根据训练内容提出若干问题,还可以由参训者本人自拟思考提纲。 3.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 在反馈评价环节有针对性地对参与者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在一般的微格训练组织过程中,
7、关注点往往在“教师”角色扮演者的身上,以期望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殊不知,除了“扮演者”之外的所有参与者――哪怕执教者――亦是被训练者。实践证明,在反馈评价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可以收到良好效果。比如,可以要求“评价者”在没有回看教学录像的情况下先进行一次评价,然后结合微格教学录像进行评价,并对两次评价内容及思路进行对比。还可以在各自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并把讨论重点放在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的思维过程上。 4.有效利用课后反思日记4 在微格训练结束后,要求每一位参与者从批判视角
8、写一份微格教学训练体会。体会的重点不是微格训练的收获,而是对微格训练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审视,把训练过程中的感触、困惑及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记录下来。 微格教学与教学反思密切相关,在微格教学中进行教学反思能力培养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同时,将教学反思融入微格训练的每个环节,尤其是融入“案例示范”和“反馈评价”环节中,对参训者教学技能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维平,马立武.美国教育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熊川武.反思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