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改革路径

论我国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改革路径

ID:24699151

大小:115.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15

论我国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改革路径_第1页
论我国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改革路径_第2页
论我国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改革路径_第3页
论我国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改革路径_第4页
论我国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改革路径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我国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改革路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我国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改革路径  [摘要]培养什么样的法律人才和如何培养法律人才是我国法学教育转型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不够深入,与法律职业教育相脱节,催生了法学本科学生的法律信仰缺失、实务创新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在法学教育的信仰理性和实务创新二元目标指导下,深化改革我国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法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统一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法治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法学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

2、437(2014)05-0057-04  法学教育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和关键环节,关系到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进入21世纪以来,一方面,我国法学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已有600多所高等院校设立了法学本科专业,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另一方面,我国的法学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与职业教育相脱节,法律人才的法律信仰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缺失,以及实务创新能力不强、应用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聂海芬错判冤案”、“佘祥林案”、“上海法官嫖娼事件”11等一系列案件的昭雪

3、深刻印证了我国法学教育中法律信仰和职业伦理养成的不足,为我国法学教育敲响了警钟。为此,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于2011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将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因此,培养什么样的法学人才和如何培养合格的法学人才是我国法学教育转型必须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法学本科教育是我国法学教育结构层次中最为基础和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乎整个法学教育转型的成败和法学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一、法律信仰与法律理性:法学人才内在的精神品格11  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的目的,

4、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的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都应当以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为指导。[2]人才培养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对象应当具备的品格和素质,二是培养对象应当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就法学教育而言,应实现两个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是要塑造学生的内在法律精神品格,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和具备理性的思维,坚信法律是达成公平正义的天下公器,成为法律信仰的中坚力量。二是要注重学生实务技能和创新精神等外在素质的培养,使其能够真正地符合法律职业的本质要求,更好地为实现法治国家而服务,做

5、守法的表率。多年来,我国的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探索只注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学生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道德情操和内在品格的培养,使法科学生的法律信仰和理性精神缺失,学习法律只是一种就业和谋生的手段和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法学教育由通才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中弱化了法律灵魂和内在精神的培养,具有舍本求末的倾向。因此,对法科学生品性和精神培养的普遍忽略是当前法学教育急需反思的。  信仰是人类最高的价值信念。“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他的情感、他的直觉和献身,以及他的信仰。”[3]若有一种素质将法律的逻辑力量与伦理品质完美地融

6、为一体,而使法律之为法律,“法律信仰”则当之无愧。[4]法律只有成为一种普遍的信仰,才能成为公众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法律理性是现代法的内在精神品质和实现法治社会的精神向度要求。法律是人类理性思考的产物,法律人才只有学会理性思考,将法律理性内化为自己的职业心性,才能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因此,加强对法科学生法律信仰的塑造和法律理性的培养,将两者融合一体,造就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志业担当,是法学教育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职责所在。进一步而言,法律信仰是法律理性的内核,法律理性为法律信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两者共同构筑成现代法律人内在的精神品格。  “没有民情的权威就不可能建立自由的权威,而没有信仰也

7、不可能养成民情。”11[5]中国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而非法治社会,没有法治信仰的土壤和根基。在构建法治社会的过程中,法律信仰和理性精神的养成需要系统掌握法律知识,了解法律运行规律的各学科人才,尤其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综观世界各国法学教育的发展,一个与国家法治相适应的法律职业对其法学教育总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和先导作用。[6]如果法律只是一种可供任意选取的工具,恐怕很难唤醒人们应有的敬畏之心,这大概正是我国法治进程缓慢的症结所在。整个民族法律信仰的养成和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